磴口: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好一公里”

20.11.2014  20:51

  今年,磴口县以强基础、扶产业、提素质为重点,以贫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对全县17个贫困嘎查村实施了“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开发,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帮助群众踏上“最好一公里”。

  大棚豆角

  在建的大棚

  种植大户武志强介绍种植经验

  大棚圆菜

   规划跟着“贫困”走

  今年磴口县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和“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为改善牧民生活环境,利用专项资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规划建设了40户的牧民新村。

  为了让搬进新村的牧民稳得住、能致富,磴口县充分利用新村周边万全湖景区的带动作用,为牧民做好了产业规划,帮助他们发展牧家游,同时为搬进新村的牧民每户配套30亩耕地(每户有一口人增加5亩),确保牧民有稳定的增收来源。

   项目跟着规划走

  自“三到村三到户”扶贫攻坚工程启动以来,磴口县各嘎查村积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设施农业和肉羊养殖业成了热门产业。

  年初,巴镇北滩村的武志强通过流转土地,一口气种下了24个大棚,种有华莱士、葡萄、黄瓜、豆角等多个品种。据了解,一个大棚毛收入15000元,净收入少说也有8000元。下半年,巴彦高勒镇积极争取项目,为他的棚区修了300米小油路,在政府的鼓励下,武志强又盖起了24个大棚。他告诉记者,明年他打算把葡萄园发展为采摘园,而且还要增加草莓等新品种。

  10月份,磴口县专门举行了一场设施农业观摩会,通过组织苏木镇、农场负责人和农牧民代表现场观摩、学习,为他们发展规划明确了方向。目前,全县已建成钢架大棚487栋,建成标准化羊圈19220平方米。

   干部跟着项目走

  “挺充实,每天和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为群众办点事感觉挺踏实。”宣传部王宝瑞是驻村干部,连日来他忙的不可开交,据了解,他已经在他所帮扶的村工作整整一个月了。

  为确保顺利完成2017年全县1055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的工作目标,今年磴口县安排了53名驻村干部参加帮扶工作,各驻村干部通过走村入户,和农牧民一起研究项目投资,并向他们讲解宣传扶贫新政策。

  隆盛合镇协成村,结合缺少土地的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其中香瓜种植成了新的增收点。村民周宏伟今年第一次尝到了种大棚的甜头,在秋收完毕他还闲不下来,每天跑去大棚走走转转,思考着明年再种点什么能让自己的效益更好。周宏伟的妻子说:“今年我们村基本都是种两茬,收入最好的每亩达到了14000元,第一茬是香瓜,第二茬有的种豆角、有的种糖玉米,第二茬的收入能把成本收回来,这样第一茬的收入就是纯收入,而以前一亩地收入只有800元。”

   记者感言

  “一公里”的跨越

  “最后一公里”和“最好一公里”,一字之差,代表的涵义却大不相同。“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解决好了,就如花开结果,解决不好,就功败垂成。

  扶贫的过程中,磴口县坚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信号,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以“三到村三到户”工程为抓手,扎扎实实开展扶贫工作。方式上,改变以往单纯给予物质帮助的形式,为农牧民选项目、做规划,同时对驻村干部实行“不脱贫不脱钩”的扶贫捆绑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帮助农牧民踏上“最好一公里”。

  1亩大田收入800元,1亩大棚收入14000元,随着扶贫攻坚工程的深入开展,农牧民将走上“最好一公里”,实现更大的发展、更高的跨越。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