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娃娃干部”
原标题:社区里的“娃娃干部”
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6个社区里活跃着一群80、90后干部,这些小青年能否适应琐碎繁杂的社区工作?干得怎么样?笔者采访了两个代表人物。
魏志英毕业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参加中旗人才储备考试,分到了社区。
“娃娃,你又干甚来了,把我们家门坎踢塌呀?!”
“咋了,不让来了?你不让我来我还偏来……”
你以为这是在斗嘴?这是巴音路社区干部魏志英在和李大娘开玩笑呢!
小魏还记得,她第一次入户,去的就是李大娘家。当时,李大娘误以为她是骗子,硬生生把她推出来了。
“那次,我一敲门,大娘就隔着门问我找谁。我说我是新分配到社区的魏志英,过来了解一下情况。大娘打开门,她给大娘看了工作证,想进家坐下来和大娘唠唠。没想到,她的一只脚刚迈进家门,大娘就一脸疑惑地问:“我以前咋没见过你?现在骗子这么多,谁知道你是不是骗人的。你出个哇!”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大娘就把她推出来了,关门的时候还差点儿把她的脚夹住。
她垂头丧气地下了楼。楼下有一群老人在聊天,她打听到了大娘子女的电话号码,然后拨打电话说明情况,约定周末再来。周末,她再来大娘家,大娘的子女热情地迎她进门……后来,只要看见魏志英进社区,大娘就招呼她进家喝口水。
平房区的武占山大爷说:“小魏这个娃娃可负责任了。我想给老伴儿办个残疾证,不知道怎么办,她就告诉我去哪儿,带什么东西,特别细心。家里有甚事儿,我就愿意找她。”
在社区工作了4年多,小魏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知道怎么去化解居民的矛盾。谈及如何干好社区工作,她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微笑。“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我觉得即便遇到再大的矛盾,只要微笑一下,矛盾就化解了一半儿。时间长了,社区里的人都熟了。每次进社区,遇到哪家煮熟饭了,大爷大娘就让我留下一起吃,把我当成他们的家人。几年下来,我觉得干这份工作很快乐,那是种被需要的快乐。”小魏说。
2014年大学毕业后,90后男孩陈同凯“歪打正着”考进了哈萨尔社区。工作一年,社区里的大爷大妈都说他是个特别细心的阳光大男孩。
刚参加工作,小陈很不适应。在社区里,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老老少少形形色色的人。“社区工作不像读书那么简单,得琢磨怎么和居民相处,搞好关系,怎么让他们认识我,认可我,相信我。”小陈说。
“记得有一次,我去雅居园的一位老人家登记信息。老人把我当成骗子了,以为我登记了信息要卖,死活不让我走。后来,我叫来一名同事证明‘清白’,这名同事老人认识,解释了一通,老人才相信我是社区工作人员。”小陈笑着说。
现在的小陈工作起来可带劲儿了,几乎每天都要入户。谁家有困难,只要他听说了,肯定第一个到。他还总结出一套“管理经”:只要多和居民交流,任何矛盾都可以化解。多组织社区活动,可以活跃社区气氛。
入户时,他把能加微信的社区居民都加上了。前段时间,社区组织包饺子比赛,他的管片儿里有十几位居民报名参加。参加比赛的赵阿姨说:“小陈可是个好娃娃,社区里一有什么活动,他早早地就通知到了。”
一名社区老干部告诉笔者:“这孩子每天活跃在社区里,他是真心给大伙儿办好事。有什么事跟他说一声,他就顺路给干了,不用我们跑。这孩子干起工作来,比我们这些大妈还细心。我们真喜欢这孩子,他来了一年了,吹黑了,还瘦了好几斤。大家真心疼他呢!”(张静杨晓军)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