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北疆:风景这边独好

09.05.2016  10:29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考察期间,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内蒙古深化区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明确了内蒙古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倾力推出发展目标的“升级版”,提出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的风景线、民族团结的风景线、文化繁荣的风景线、边疆安宁的风景线、生态文明的风景线、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六道亮丽风景线,让各族群众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

经济发展的风景线: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牧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全区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5%。 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好于周边多数地区,好于产业结构与内蒙古相近的地区,高于去年同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3495.54亿元,同比增长7.2%,高于上年同期增速0.2个百分点,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实现了稳中有进。

民族团结的风景线:

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回族等55个民族。作为模范自治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我区各族干部群众心中。

近年来,内蒙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牧区(社区)、进部队、进寺观教堂“六进”为着力点,培养树立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典型。目前,已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5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65个。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将达到100个。2015年8月,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按照国家三部委出台的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意见的要求,自治区党委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两办印发了《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办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命名管理办法》及考核评比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繁荣的风景线:

草原文化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繁荣的风景线越来越亮丽。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进步,草原文化影响力、传播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几年,内蒙古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批新创优秀文化作品脱颖而出,内蒙古鲁迅文学奖实现零的突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文化产业发展频传喜报,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自信从容,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2015年7月1日,“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出炉,分别是: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

我的贝勒格人生》《北梁人家》等优秀新剧目得到观众点赞。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全区三级文艺院团深入基层演出7000余场,把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我区广大作家、书画家纷纷走进基层,创作出一批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优秀作品,也从群众中捕捉到更多“活鱼”,为文艺创作汲取了生活营养。 同时,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得到有力推动,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我区文化部门借助自治区“十个全覆盖”东风,加快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建设,让广大农牧民文化活动有场地、休闲娱乐有氛围。2015年,“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投入3500万元,建设219个一级数字加油站,70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受益人群达200多万人。

边疆安宁的风景线:

内蒙古横跨“三北”,外接俄蒙,内连八省区,有居全国第二位的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居全国第一位的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是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立足于这样的战略定位,内蒙古提出了建设团结繁荣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筑牢我国北方安全稳定屏障,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强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实施平安创建工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构建起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得到加强。认真做好人防和拥军优抚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进一步巩固。 随着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区呈现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安状况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的良好局面。社会矛盾化解、安全隐患消除、保障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的水平大幅提升。边境综合防卫管控能力也稳定提升,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这些都为确保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守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筑起一座钢铁长城。

生态文明的风景线: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14年内蒙古出台的《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分工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立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已与北京、天津、河北等五省市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圆满完成北京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内蒙古环保厅与公安厅建立了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环境执法案件的查处和移交移送力度明显加大。

健全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制定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基本构建了排污权有偿使用的交易制度体系。

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内蒙古作为国家确定的4个试点省区之一,已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生态红线保护划定方案》(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和六大区域性绿化工程。争取国家出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00亿元,惠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草原植被盖度由37%提高到44%。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多措并举下,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内蒙古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

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

今年3月底, 包头 市在内蒙古范围内率先启动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两项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自此,包头市将消除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差异。这是我区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始终把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落脚点,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让“饭碗”多起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让“荷包”鼓起来。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特别是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灾有所帮,学有所教,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使各族群众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和1万元。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百姓安居和创业就业工程,192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140万套、改造农村牧区危房80万户。 同时,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9%,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新增两所本科高等院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优生优育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