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剪”段建珺

20.11.2014  20:40

  原标题:“神剪”段建珺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反复阐释“人民的文艺”这一重大命题,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的就是一位脚踩坚实大地,用剪纸艺术放飞想象翅膀的乡土文化精英段建珺。

   源头活水,在乡土乡情的滋养下成名成家

  1973年,段建珺出生在和林格尔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境并不宽裕。儿时的记忆至今还是那样清晰:昏暗的灯光下,父母在炕席上整理粘补着一天来卖雪糕挣来的零散小钱,微薄的收入让他进不起幼儿园。他常常跟着父亲到工厂里玩耍,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地面上用树枝画画儿。后来父亲在工厂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一块光滑的墙面,这成了段建珺心爱的画板。儿时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久而久之,一堵昏暗的墙面竟然成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壁画,吸引了不少工友的驻足观望。

  和林格尔的剪纸在乡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一股源头活水给了段建珺无限的滋养。5岁,正是人生懵懂的时期,段建珺常常跟着农村老大娘们学剪纸,不经意的学习,培养了他狂热的喜好,与剪纸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段建珺至今难以释怀:“在她们手中,那剪刀就像一只春燕上下翻转飞动,火一样的红纸顷刻间变得活灵活现,美极了。我什么时候能像她们一样呢?”就是带着这种渴望,中学一毕业,段建珺义无反顾地考入呼伦贝尔师范专科学院美术系。

  毕业那年段建珺21岁,他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美术教师。这一职业便利,让他很快与时任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的燕亮不期而遇。经过燕亮的推荐,段建珺把剪纸艺术系统地搬上了教学课堂。有一天,段建珺的一位乡村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一大沓窗花,虽然都已是破旧不堪,但经过段建珺的一番整理,这些窗花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成为他兼职教学的教材,迄今已有数万件宝贵的民间剪纸得以保全。

  1997年,段建珺发现了百岁剪纸大师张花女。在他的鼓励下,老人又重新拿起了剪刀,在浩繁的剪纸海洋中,创造了百岁老人剪纸的神话。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剪纸只是“窗花”或“花花绿绿的装饰品”。从事剪纸的主体创造者———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农牧区的劳动妇女,其命运亦如他们的劳动成果,曾长期被忽视,更无艺术地位可言。段建珺感慨地说:“农村老大娘是引领我走上剪纸艺术之路的导师,她们是我永远的的老师。在大娘们那里,我学到了一切书本和学校里学不到的最为深厚的、鲜活的民族本源文化和艺术精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走向成功的真谛。

  生活在农村的小山镇,段建珺的生活范围却是广袤的大草原。对草原的眷恋很自然地融在了他的作品中。从1999年开始,段建珺有关草原的剪纸作品像雪花飘落一样翩翩而至,全区、全国乃至国际上展出的大奖、金奖接踵而来。2005年6月,段建珺被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段建珺成名了,而且名声大噪,成为业内及广大群众仰慕的艺术家。

  著名诗人、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赞誉段建珺的剪纸为“草原之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观赏了段建珺的草原剪纸后欣然题诗:“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南京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者陈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给予如此评价:“段建珺的创作道路,为全国广大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剪纸,创作出具有传统剪纸文化的精髓,又融汇时代气息和地区特色的现代剪纸艺术作品树立了典范。”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原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靳之林有感于段建珺的剪纸艺术,为其题词“美传天下”。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将段建珺的剪纸作品誉为“充满灵性的草原生命的赞歌”。

  成名之后,段建珺的脚步依然不停地在乡间奔波,他的激情依旧在乡土燃放。为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往往在忘我的状态中辛劳。十几年来,他立足于家乡,足迹遍及内蒙古主要的剪纸分布点,行程数万公里,累计自费30多万元,除了自身必须的耗费,大部分用于剪纸传承人的经济补助。到去年年底,全区共有数百名民间剪纸传承人因为得到了他的及时发现,重新焕发剪纸的激情,投入到这一民俗文化传承的洪流中。

  1998年,段建珺在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牵头组织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这是自治区第一个旗县剪纸专门组织。2003年,在他的努力下,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08年3月,和林格尔又被收录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如今,和林格尔剪纸已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剪纸文化的一个著名品牌。

  家乡的沃土哺育了他,家乡的山水滋养了他。段建珺满腔热情地倾其所有回报着家乡。“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正是他做人的写照。段建珺就是这样扎根乡土、受惠于乡土,又真诚回馈乡土的忠实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