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草原上的文化瑰宝

25.09.2015  17:14

扎赉特服饰

  当你走进扎赉特旗,一股股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就会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这里别具特色的蒙元文化气息。扎旗是蒙古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区,该旗已成功申报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自治区级3项、国家级1项。有盟、旗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1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

   扎赉特长调——科尔沁草原上的瑰宝

  在扎赉特大地广泛流传的扎赉特长调曲目有200多首,至今保持着“活态”存续和发展。扎赉特长调大体可分为宴歌、思乡歌、宗教歌和其他类曲目。聚居扎赉特“北八乡”的蒙古民歌歌手近千人,而且有脉络清晰的传承谱系,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欣逢喜日佳节,无论大事小情,当地蒙古族群众都会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内心情感,村屯套卜、田间地头,到处是歌的海洋。

  扎赉特长调不但是扎赉特民歌的精华,而且是科尔沁草原上古代民歌的瑰宝。2009年扎赉特长调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近年来,扎旗将扎赉特长调保护开发工作纳入全旗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以及连续五年举办的绰尔河文化艺术节期间,扎旗都要举办蒙古族民歌赛事,各苏木乡镇均建立了一支以传唱扎赉特民歌为主体的“不走的乌兰牧骑”。同时,扶持群众以自娱自乐的形式演唱扎赉特长调,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民众中开展扎赉特长调普及提高工作。

  200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民间音乐理论家乌兰杰先生的《扎赉特民歌》一书,其中收录了扎赉特长调77首,将扎赉特长调向世人展现。每年均举办旗级民歌培训班,推出一届“扎赉特民歌大赛”,不断提升民歌手的演唱水平。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长年深入到国营牧场、巴彦乌兰苏木等蒙古族聚居区,对扎赉特长调民歌传承人跟踪走访,挖掘、搜集和整理扎赉特长调手抄本,积极保护和挖掘扎赉特长调民歌。通过各种保护和传承措施的实施,该旗“北八乡”蒙古族聚居地区,已掀起学习长调民歌热潮,涌现出一大批长调民歌手,形成了“草根式”不走的“乌兰牧骑”,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博格达乌拉祭祀——文化与环保有机结合

  “博格达乌拉”,蒙古语,意为“神山”。博格达乌拉祭祀地,即大小神山,其祭祀活动区占地大约260kO。该区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是观光蒙古族风俗、历史和人文的主要功能区。

  2012年,该旗成立了50余人的博格达乌拉祭祀组委会,传承博格达乌拉祭祀这一古老的环境保护活动。2012年5月1日,在博格达乌拉山成功举办扎赉特旗第二届“神山登山旅游文化节”,举行古老的博格达乌拉祭祀仪式,3万余人参加了此项活动。2012年7月10日,欣逢博格达乌拉恢复祭祀十周年,博格达乌拉祭祀民间组委会联合巴彦乌兰苏木政府、扎赉特旗文体广电局,举办了“博格达乌拉祭祀十周年环保型那达慕大会”,迎来了区内外二十几个地区的宾客以及博格达乌拉周边的农牧民6万余人。

  自2004年恢复博格达山祭祀活动以来,该旗已举办了10余次祭祀活动,以“博格达山祭祀”为代表的民间大型祭祀活动日渐盛行,规模不断扩大,每逢举行博格达山祭祀,跨地区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员逐年增多,每次都有北京、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的群众参与,人数达到十多万。通过开发、利用博格达山祭祀活动,已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意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2014年“博格达乌拉祭”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为进一步做好“博格达乌拉祭”的开发工作,该旗有关部门和博格达乌拉祭祀组委会正在筹建占地面积1万O、建筑面积500—800O的“博格达乌拉祭祀”传承基地,以及“博格达乌拉祭祀博物馆”,让“博格达乌拉祭祀”成为地域文明的有效载体。

   扎赉特服饰——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

  扎赉特服饰是古老的蒙古族人民生活中最典型的文化符号,在扎赉特服饰保护开发工作中,该旗组织人员对尚健在的努图克蒙古人进行保护性走访调查,继续培养新的传承人,传承扎赉特服饰传统技艺。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扎赉特服饰文化特征,对扎赉特服饰进行普查,编制规划,突出扎赉特服饰重点文化内容,开展教育培训,整理研究,宣传普及。目前已经投入资金50余万元,制作服饰样品300余套,

  目前,在扎赉特服饰传承和开发上,最具代表的是白格日勒民族服饰行、胡陶格特格及其儿媳妇包金荣。白格日勒民族服饰行是盟级传承人白星光创办,从2004年开始从事扎赉特蒙古族服饰制作,她在较熟练地量、裁、剪、缝制的程序中,既保持了古老的民族服饰特征,又在技艺上有新的创造,她创新设计、制作的各式蒙古袍、头饰、首饰等深受旗内外人士的喜爱,为繁荣扎赉特文化,实现经济和文化双赢做出了贡献。

  85岁的胡陶格特格及其儿媳妇包金荣是扎旗种畜场的蒙古族农民,也是三世同堂的扎赉特服饰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扎赉特服饰缝制技艺,胡陶格特格将扎赉特服饰制作艺术传给了儿媳和孙女,并以白格日勒民族服饰行为试点,进行扎赉特服饰宣传、研究、培训,多次到牧区讲授扎赉特民族服饰技艺,给每个学员讲解扎赉特服饰制作技艺的每一个步骤。祖孙三人在扎赉特服饰制作上,刺绣各种花边、单袍、夹袍、男女罕图帽等技艺独具特色,深受区内外广大群众的赞誉,展示出扎赉特服饰独有的内涵、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审美情操。

   四胡音乐——奏出牧民心中的喜悦

  四胡是蒙古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乐器之一。四胡演奏是蒙古族传统文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扎赉特四胡演奏”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旋律优美,主题深刻,情节动人,语言形象,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2009年,扎赉特旗对流传在民间的四胡演奏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并将“扎赉特四胡”列入扎赉特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扎赉特文化底蕴日益丰厚。

  2009年至今,该旗每年均举办四胡培训班,并将四胡音乐纳入民族学校教程。2014年9月,扎旗“四胡协会”成立,208位来自各苏木乡镇的优秀民间艺人和四胡演奏爱好者成为协会会员,“四胡协会”的成立,使扎旗四胡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满足了基层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成为推动扎旗民间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四胡协会”的成立,208位四胡艺人经常举办各种演出,深入群众家中进行演艺传授,四胡艺术已经在民间深深扎根。2012年6月10日,该旗举办了首届四胡演奏大赛,大赛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庆祝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为主题,开启了四胡这一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征程。

  2014年6月7日,扎旗民歌、四胡协会和科右前旗四胡协会举办了联谊活动。两旗民间艺人一百余人,参加了联谊活动,活动中两地艺人互相交流演奏心得、技巧及民歌演唱曲目等,共同表演了好来宝、民歌联唱、四胡独奏、四胡齐奏等节目,从此拉开了民间文化异地交流的大幕,推动了扎赉特四胡艺术的发展。

   那达慕——草原人民心中的盛会

  扎赉特旗蒙古族举办那达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习俗。扎赉特旗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中型那达慕、小型那达慕,其中神山祭祀那达慕,从古至今,相沿700多年。那达慕期间,不仅开展赛马、摔跤(搏克)、射箭等比赛,还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除白天举办歌舞表演、集市贸易、文化交流、经济洽谈等多项活动外,夜幕降临时,还在草原上燃起篝火,伴随着悠扬、激越的马头琴声,彻夜不眠地歌唱、尽情地舞蹈。

  2010年,旗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在巴达尔胡镇政府所在地西侧新建一处赛马场,占地总面积为12.6万平方米,主席台360平方米,两侧带有观礼台1200平方米,并于同年举办了首届那达慕大会。首届那达慕大会规模空前,吸引了全旗农牧民的极大关注,共有15万余名群众观看了开幕式及比赛项目,近1000名农牧民报名参加搏克、赛马、射箭、布鲁投掷等项目的比赛。由于群众基础好、官方和民间团体组织得力,如今,该旗北部地区蒙古族苏木乡镇,每逢夏季都会自发地组织各类大小型那达慕大会,以此来满足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该项活动也吸引了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等相关盟市广大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搭起了友谊的桥梁。(驻站记者 施文秀 通讯员 乔晓丹)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