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富民强县”为县域经济强筋壮骨

29.01.2015  14:16

  原标题:“科技富民强县”为县域经济强筋壮骨

  秋冬季节,原野上裸露着灰黑的主色调。然而,在赤峰市敖汉旗,生长在昔日荒山坡和荒沙滩上的大面积人工沙棘林,展现的却是另一番迷人景象:枝头上挂满了火红的沙棘果,引来百鸟悠闲地啄食和鸣唱。

  2011年,在自治区科技厅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下,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沙棘资源林培育及产品开发》项目落户敖汉旗,当地农牧民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种植沙棘54万亩,走上了一条集种植、深加工、储运、生态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之路。沙棘产业让敖汉旗的农牧民见到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深加工产品遍布国内多个省份,产品和原料出口十几个国家,沙棘产业正成为世人认识敖汉旗的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如今,在内蒙古大地上,还有许多农牧民像敖汉旗的农牧民一样喜尝着科技成果。在这背后,是来自自治区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强大支撑,是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 科技富民”启动县域经济升级引擎

  资料显示,目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影响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全区102个旗县(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发展也不平衡,既有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旗县,也有财政收入刚过亿元的旗县,其中财政总收入10亿元以下的达53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贫困县。总体来看,多数旗县还处于欠发达状态。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富民强区的重要任务。”自治区各级领导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壮大县域经济托起强大的区域经济,成为自治区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

  2013年1月25日,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后5年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2013年3月,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沸腾出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8337”发展思路中被作为“三个着力”之一强力推出。

  2013年6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确定了5年发展目标:到2017年,80个旗县市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其中50个以上旗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新增2—3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旗县市区。

  与此同时,科技惠民工程与多项民生工程一起,连年被写入自治区的民生建设“长卷”中。其中,作为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科技计划,即国家和自治区两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在自治区科技厅和财政厅统筹协调下得以持续稳步的实施,使得近年落地内蒙古的专项项目数达到最高水平。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介绍说,“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是科技工作融入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新技术成果在旗县区的渗透与集成应用必然会促进县域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截至目前,自治区共有71个旗县承担了国家专项计划,累计获得国家专项计划资金14907万元。仅2014年前9个月,专项计划运行项目中直接参与农牧民人数就达46.7万人,辐射带动农牧民人数95.3万人;直接参与农牧民人均项目收入3789元,人均纯收入5952元,分别较上年度增长55.3%和41.9%。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试点旗县初步形成了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