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要基层思维

16.02.2016  17:36

精准扶贫需要基层思维

来自: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傅春荣      2016-2-15

 

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在基层。不深入到基层的扶贫就不可能是精准扶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市(地)党委和政府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而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作为脱贫攻坚战一支重要方面军,“万企帮万村”行动的组织架构也应该契合在中央这一工作机制中,坚持基层导向,做到重心下移。根据当地贫困分布现状、脱贫需要和民营企业的现有实力、产业结构及帮扶意愿明确任务,按照组织系统落实到基层工商联和扶贫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全力服务基层的工作格局。

坚持基层思维,就是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现有工作基础的作用。根据全国工商联《2015年上半年关于会员和组织发展情况的通报》,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工商联共有会员415.3684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工商联会员272.8354万个,占65.7%!由此可以看出,工商联系统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的主力军就在基层。同时,全国3394个县级以上工商联组织中,县级工商联组织有2981个,占总数的87.8%,覆盖到县级行政区划的99%;在工商联所属1.2116万个行业商会中,县级工商联所属行业商会6824个,占到总数的56.3%。同时,工商联还有乡镇商会1.536万个,街道商会3695个,其他(含市场、园区、楼宇、村)商会3203个。作为中央明确交给工商联系统的重要任务,“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既不能刻意追求全覆盖和硬性摊派,但也应保有一定的覆盖比例。“垒大户”“造盆景”不应是“万企帮万村”行动的宗旨和目的。要完成惠及更多贫困群众这样繁重的任务,必须要有动员到基层的工作机制,不能高位截瘫,而这也正是工商联系统参与脱贫攻坚战的组织优势。

坚持基层思维,就是要俯下身子为基层服务,将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引向贫困地区的基层,真正走好走实群众路线。当前最重要的是帮助民营企业清晰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及其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愿景,努力做到目标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省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时说:“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这一具体指导,对我们强化基层思维益处匪浅。要优先鼓励和支持脱贫效应大的产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将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带动作用向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口聚焦,尤其是光彩事业项目应增加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效应的指标考量,努力做到措施精准;要扎实推动民营企业与对口帮扶村签订帮扶协议,明确责任、对象、进度计划和绩效指标,做到可考核、能检查,说得清、看得明,努力做到成效精准。

坚持基层思维,就是要重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骨干企业及其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导。他们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群众需求最熟悉,在当地各乡镇的人脉最广泛,当地农村也对这些企业最了解、最信任,彼此知根知底,无论产业扶贫、还是就业扶贫,都比较容易达成合作意向,而且容易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实现对接,企业规模相应也比较适度。动员他们参与到“万企帮万村”行动中来,不仅可以直接与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建立起特色产业链联盟,而且还可以通过招用贫困群众和购买贫困农户的产品或服务,帮穷亲、扶弱邻,守望相助,实现结对帮扶;如果忽视了这一十分接地气的帮扶力量,必然让“万企帮万村”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坚持基层思维,就是要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和贡献,对于那些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优先吸纳贫困人员就业、提高贫困家庭员工的薪酬待遇等切实解决贫困农户脱贫问题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成千上万参与行动的小微企业,基层工商联和扶贫部门应及时做好统计和记功工作予以肯定,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关于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