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红十字会实施“精准扶贫”特色项目助力“十个全覆盖”工程

04.08.2016  22:03

 

为配合 “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推进,锡市红十字会不断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切实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助手作用,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开展日常救助的同时,为特困牧民开展新一轮“红十字会博爱棚圈救助项目”,不仅解决了牧民生产资料不完善的问题,提高了接羔保畜率,同时也提升牧区特困家庭生活品质,为新牧区的民生工程建设添砖加瓦。

今年伊始,锡市红十字会领导干部们就多次深入牧区开展调研,研究“十个全覆盖”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经过梳理汇总发现,牧民贫困的原因多是由于生产资料不足,欠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而锡林浩特市又常年伴有大雪、暴雨、沙尘暴等恶劣自然天气现象,当暴风雪来袭,没有棚圈或仅装有简陋棚圈的牧民所圈养的牲畜自身难以抵抗,最后大多冻死,致使牧民陷入贫困循环,因此,改善牧民棚圈设施被锡市红十字会列为2016年度“精准扶贫”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

市红十字会可使用资金量极为有限,目前红十字会基金全部来源于全市干部职工“博爱一日捐”募捐活动资金,除留存预防突发事件的“备灾基金”外,可使用资金量极为有限,而在牧区新建棚圈的过程中会存在进料难、用水难、建设成本高等问题,为此由项目实施地苏木政府出面与工程队探讨工程预算和设计标准,在不改变棚圈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压缩投入,牧民配合将自家网围栏全部打开方便施工队通行,确保原材料和施工时间的“两节省”,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的“两保证”,最终达成协议,锡市红十字会为朝克乌拉苏木、巴彦宝拉格苏木和阿尔善宝拉格镇10户特困牧民援助“博爱棚圈”项目10座,共计投入资金42万元。棚圈项目建设中,市红十字会竭力为牧户提高棚圈面积、提升工程质量,以红十字会基金为基础,加上专项募集的善款和牧户自筹资金,争取每一分钱都用在扶贫助困的刀刃上,每一份善意都传在受助牧户心尖上。为确保在牧民打草前竣工,市红十字会从2016年4月12日起筹备棚圈建设基础资料,协商工程队前期垫付施工材料,工程队在大草原上安营扎寨、风餐露宿,经过70天日夜兼程施工,10座棚圈于7月初全部竣工。棚圈项目不仅质量过关、设计得当,而且从根本上解决牧区自然条件恶劣的致贫因素,得到苏木、嘎查和援助牧户的一致好评。截止2016年7月,锡市红十字会棚圈建设项目已实施4年,共计投入资金118万元,在锡林浩特大草原上,已有50座闪耀着红十字会会徽的博爱棚圈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希望,50户特困牧民受益人数超过150余人,这意味着,这些朴实善良、勤劳肯干的牧民全部脱贫,并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受助牧户乌力吉巴图也表示:“有了这么结实、保暖的棚圈,我们一家子再也不怕面对任何自然灾害了,羊群发展壮大了,今后的日子也就红火了,这都得益于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十个全覆盖”建设,得益于各地各部门狠抓“十个全覆盖”的落实”。

棚圈建设项目不是孤立无援的,市红十字会深知,牧民的贫困不能仅靠援建棚圈解决,只援建硬件设施还不能使其彻底脱贫,与“红十字会博爱棚圈救助项目”配合的“红十字会流动畜群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生产资料的问题。“流动畜群”是帮助无牲畜牧户一种帮扶方法,即为无牲畜的牧户购买100只适龄母畜,养殖期为3年,期间羊绒羊毛等收入和仔畜归牧户所有,到期后再将基础母畜收回,用于救助下一批受灾牧户,形成流动救助机制。目前已帮助4户牧民脱贫致富,牧民亲切地称之为“流动银行”,配合棚圈救助项目,可以百分之百实现脱贫。今年以来,市红十字会干部下基层、访民情、问民意,本着“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宗旨,结合“十个全覆盖”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自身业务实际解民忧、助民富,从元旦、春节的“博爱送万家活动”到日常救助,从“博爱棚圈”救助到帮扶牧户解决饲草料难题……一连串实事,办到了牧民的心坎儿上,精准扶贫的温暖阳光也洒向每一个贫困角落,为牧民生活勾勒出一幅致富新蓝图。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惠及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它不仅仅帮助广大农牧民实现了物质和环境的改善,潜移默化地向农牧民宣传文明生活、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同时更是向广大农牧民以及全社会传递关爱、构建和谐的重要举措,今后锡市红十字会将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继续实施特色项目,在已有的“红十字博爱棚圈救助项目”的基础上,还会将针对不同困难群众设计出更多的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不仅有“红十字流动畜群项目”,还有在社区开展的“博爱家园项目”,此项目将关爱纵向拓展,在社区开展红十字特色的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等服务,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锡市红十字会坚信,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星星之火,一定能呈燎原之势,让党和政府的关爱和红十字会的温暖惠及更多的群众,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