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以“五项工程”推进“十个全覆盖”

11.06.2015  13:21

  6月8日,记者在红山区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看到,该村特有的皇箱会、寿星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正在演出,吸引了大批游人观赏。东南营子村是王君书记考察赤峰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途经村之一,红山区委、政府认真学习王君书记考察赤峰市“十个全覆盖”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十个全覆盖”已经全面完成的实际情况,提标扩面、提档升级,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据了解,今年红山区将“十个全覆盖”和“美丽乡村”两项工作融合推进,在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安全饮水、道路街巷硬化、文化室、卫生室等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规划指导、村容整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乡风文明提升“五项工程”。

  实施规划指导工程。红山区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评,方案几次经专家组、景观委员会和镇村共同商议审核,集思广益,最终确定项目方案。据了解,红山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聘请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坚决杜绝“千户一貌、千村一面”,努力实现“一村一景、一户一品”。

  实施村容整治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工前,红山区各涉农镇街进行了清理生产生活垃圾、清理残垣断壁、清理杂物、清理庭院“四清”工作,为项目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目前,红庙子镇和文钟镇9个行政村的硬化、亮化、立面美化项目已经开工。为使“美丽乡村”能够“建成一个管好一个”,红山区强化建管并重理念,建立“美丽乡村”建管机制和长效推进工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要求,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村民普遍关心的垃圾清运问题,建立了“村收储,镇街中转,城管处理”的长效机制,每个村都建有地坑式垃圾点,“垃圾围村,塑料袋满树”的脏乱环境将一去不返。

  实施产业发展工程。红山区委、政府在进行“十个全覆盖”农网改造、水利建设等项目的同时,围绕文化旅游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型三条发展路径,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下活了“产业富民”这盘棋。目前,在文化旅游带动型路径上,正重点打造东南营子、东三眼井、三道井子等行政村,东南营子村私家菜园工程已经启动,种植千亩花海的旅游项目正在洽谈;东三眼井村的“美丽乡村”核心区工程已经建设完成;三道井子村聘请中国乡建院对整村项目进行规划实施,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河道景观等进行集中打造。在产业支撑型发展路径上,现已启动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文钟村积极发展以仓储配送、中小企业孵化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西水地村积极向赤峰经济开发区红山园区输送劳动力800人。在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型路径上,各城边村的相关项目正在履行前期程序,预计年内可新增设施农业、花卉及特色水果1200亩,有机杂粮8000亩,玉米膜下滴灌1.4万亩。

  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工程。红山区全面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校舍安全等公共服务均等工程,同时加快构建农村就业、养老、教育、医疗、救助、权益保障体系。目前,各项公共服务保障的相关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制定了《红山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设置指导意见》,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功能,统一模式,打造“一站式、一条龙”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同时按照“三四五六”模式进行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管理权。

  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在硬件建设上,各村都建立了文化室、文体广场,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东南营子村已建成3处文体活动室、4处文化广场、4000延长米文化长廊。在软件建设上,各村都有秧歌队、舞蹈队等文化娱乐队伍。东南营子村的传统文化节目皇箱会和寿星会已经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妇联正在东南营子村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强化清洁意识,带动整个家庭、整个村屯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