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成为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力保“软黄金”美誉

24.06.2015  10:54

   编者按:

  上世纪80年代,一个“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内蒙古的羊绒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家喻户晓。历经多年发展形成的较为完整的羊绒产业体系,是我区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并在国际羊绒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这一优势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失去发展的活力——羊绒品质下滑、品牌建设滞后、行业竞争无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新常态下,如何重新焕发羊绒产业的活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自治区从顶层设计上研究了治本之策——通过推进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计划用3—4年时间,建成国际一流的,集公证检验、质量分级、市场拍卖、产品溯源为一体的标准化运行新机制,开拓羊绒产业发展新格局。

原标题: 我区成为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力保“软黄金”美誉

一家大型羊绒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佚人 摄

  2004年,我区山羊绒平均直径为15.25微米;2010年,增加到了15.85微米。

  这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对我区2004—2010年的山羊绒质量检测结果。别小看这细微的变化,对山羊绒而言,这是质的变化。

  检验发现:90年代中期以前,我区的阿尔巴斯、二郎山、阿拉善白绒山羊所产的特细型山羊绒平均直径都在14.5微米以下,且这种特细型山羊绒在羊绒总产量中占多数。目前,细度在14微米左右的羊绒不到总产量的1%。优质山羊绒成了稀缺产品。

在牧区,养殖户期盼着羊绒能够实现优质优价。 张建生 摄

   羊绒品质不断下降 且优质不优价 长此以往“软黄金”将黯然褪色            

  我区因高纬度、高海拔以及冬季严寒的独特气候条件,羊绒纤维的品质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鄂尔多斯高原的阿尔巴斯绒山羊、乌拉特草原的二狼山绒山羊等国内优良的白绒山羊品种,所产羊绒具有纤维细、强力大、光泽洁白,一致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

  丰富的羊绒资源让羊绒企业拥有明显的原料优势。我区羊绒加工始于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羊绒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羊绒产业体系,羊绒年加工能力达到2.3万吨。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生产、加工、出口省区,也是世界羊绒的主产区和主要生产中心,赢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蒙古”的美誉。

  然而,近年来,在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下,牧民为提高山羊个体产绒量,从辽宁盖县引进产绒量高、细度差的绒山羊种羊,与当地优质绒山羊母羊杂交,产绒量增加了,羊绒品质却明显下降。

  “这种杂交直接导致羊绒的白度、细度和长度发生变化,最为严重的是细度变粗。以二狼山白山羊绒为例,其原始种群的绒毛细度可以达到13.1-15.2微米之间,目前经过改良的二郎山羊绒细度基本在15-16微米之间,有的甚至达到了17微米。现在有些地方的羊绒已经酷似绵羊毛。”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验中心主任曹渭芳介绍,羊绒细度是衡量羊绒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羊绒白度、细度和长度发生变化,直接导致羊绒品质下降,羊绒制品的柔软度、保暖性和透气性都大打折扣。

  曹渭芳说,再加上牧民在抓绒过程中不执行国家标准,不分品种、年龄、部位,混合抓绒,优劣不分。企业收购时凭经验,目测估计绒的细度、含绒率、长度等,综合确定收购价格,没有实现优质优价。这使得无论是质量还是销售价格,现在的羊绒都不再是“纤维钻石”、“软黄金”的概念。

  曹渭芳忧虑地说:“近年来,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大国不断进行绵羊品种的改良,所产的超细羊毛的纤维细度甚至达到14微米以下,超过了一般羊绒纤维的细度。而我们的羊绒品质却在下降,这对内蒙古的羊绒产业来说是一个严重挑战。”

  2012年,内蒙古社科院与自治区商务厅联合对我区羊绒产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羊绒品质的变化正在威胁着内蒙古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10年,山羊绒品质持续下降,长此以往将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一家大型羊绒企业的老板担忧地说,提高羊绒品质应该成为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