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最有潜力的发展

08.04.2016  08:38

   内蒙古党校五大发展理念研究课题组

  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一个“生”字,道尽了中华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和谐发展理念。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首度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新高度,也是对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的传承总结。我区横跨“三北”,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安全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区时明确要求“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一系列新观念、新举措,为我区在“十三五”期间坚持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定位功能区,夯实制度有约束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即“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各地方各部门都要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思路的引导下,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今后需要在生态功能区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绿化工作。

  统筹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两方面要素。开发要有章法,在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予以产业准入;保护要保得住,建立红线意识、明确责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公报》进一步提出,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形成有序开发、保护得当、修复及时的联动机制,保障生态功能区的基础性制度定位。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党和国家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的重大决策。就我区而言,当前整体环境压力不容小觑,环保工作正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时间点。2015年以来,内蒙古落实新环保法,掀起“铁腕治污”风暴。现场检查、查封扣押、按日计罚、责令限产停产等措施,成为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发力点。2015年首季度下发的《全区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各地要依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严肃查处,依法处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恶意违法排污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响了“零容忍”全面查处整治环境违法行为的“发令枪”。根据方案要求,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分动员部署、企业自查整改、盟市及旗县区检查、自治区级巡查、后督查和总结报告6个阶段。检查重点十分明确:所有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状况;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情况;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情况;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清理废除情况;彻底查处群众举报投诉重点案件和地方长期未得到根治的突出环境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大监督管理处罚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件,完善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低碳节约靠转型,富民机制作引导

  绿色发展必须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过去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存在着创新驱动不足、增长结构粗放、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大等问题。建立低碳循环型经济产业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总目标。一方面是“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强村镇环保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关注水系统、能源系统的优化调整:水系统要解决水少、水脏等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水;能源系统要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如我区蕴藏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近年来我区推行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退耕户使用清洁能源的家庭占比已呈明显增势。

  另一方面是“控”,加强高能耗行业节能改造和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

  认清市场规律,尊重利益诉求,以富民机制引导社会参与绿色发展。实践证明,保护环境不能单纯依靠无私奉献,而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走绿色富民的可持续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富区、绿色惠民,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富民机制引导下的绿色产业链在我区实践有年,成效彰显。正如王君书记指出的,“一定要看到,绿色生态是内蒙古的最大优势和最响亮的品牌,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区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最大潜力”。多方引入资金,统筹规划、确保基层民众特别是环保事业参与者直接受益,是构建绿色富民机制的核心工作。

  绿色文化树新风,望山见水忆乡愁

  文化是一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也是历史记忆和心理诉求的体现。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建成一种绿色文化,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观念成为公民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自觉地予以践行,方可收《周易》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曾指出“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今天的人们除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住房条件之外,也格外重视更清洁的水、更新鲜的空气。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聚积,而是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层面。绿色文化的建立要在绿色价值观的培育,在环境道德观念的教育培养,在绿色人生观的树立。绿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绿色文化,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法治、友善”等理念结合起来,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仁民爱物、泽及草木”的生态文明理念讲清楚。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重要论述中的箴言宝训。绿色文化的背后,是一股中国味道悠长厚重的“人情”,它既凝聚着人对身边小环境的依恋,又承载着久远的历史与人文记忆,还透显着人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对大自然的挚爱。《礼记》中讲“情深而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同样需要人们饱含对脚下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让内蒙古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执笔人闫恒)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