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锁住黄色沙

03.05.2016  12:08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湿地,成就了呼伦贝尔绿色生态框架。呼伦贝尔市恪守“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过去5年中,坚定不移地走好美丽发展之路,在美丽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美丽,构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期间,全市生态建设投入达63.4亿元。呼伦贝尔人正在努力把这片25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北疆打造成“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呼伦贝尔有着12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原。绿草如茵、坦荡壮阔的大草原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面积达2000多万亩的3条沙带,犹如疮疤,成为草原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呈不规则状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之中。沙地由海拉尔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巴尔虎左旗中部3条沙带和新巴尔虎右旗达赉湖沿岸等地零星分布的沙丘组成。

  2009年起,呼伦贝尔全面向沙地宣战,启动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并将该项工程作为全市公共公益工程的一号工程。全市每年投入1.5亿元治理沙地100万亩,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沙,将黄色的“沙魔”用绿色锁住。

  在沙地治理中,呼伦贝尔市总结出了“沙地樟子松封育技术模式”“灌草混播治理流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固沙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植模式”“杨树野生大苗移植模式”和“容器苗固沙模式”6种成功治理模式。

  2011年,国家在呼伦贝尔市全面启动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以牧业4旗为主的11个旗市区实施总面积1.04亿亩,占11个旗市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7%。其中牧业4旗实施8786万亩,占全市实施面积的85%,占牧业4旗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9%。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受益面涉及873个嘎查村13.7万农牧户,近39万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发放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26亿元。

  地处呼伦贝尔市3条沙带源头的新巴尔虎左旗,从本世纪初期就开始了防沙治沙工作。

  “这么大的面积单靠政府的力量治沙是不够的。我们把当地牧民发动起来,坚持生态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让生态建设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新巴尔虎左旗副旗长陈高山说。

  孙明山是新巴尔虎左旗绿野治沙试验场场长,早在2011年,他就与当地政府签订了9800亩的沙地治理协议,从此便投入到植树治沙的工作中。在自己承包的沙区内,孙明山先后种植了杨树、樟子松等大型树种。如今,孙明山的9800亩植树造林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原来难以进入的沙地已变得绿色尽染、郁郁葱葱。

  如今,呼伦贝尔市每年造林绿化规模60万亩左右,沙区综合治理100万亩,退牧还草184万亩,草畜平衡保持在1亿亩左右。昔日的茫茫沙海,已经变成了片片林地和绿洲。呼伦贝尔沙区治理项目区流动沙地植被覆盖度,已由原来的不足5%增长到30%以上,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0%增长到40%以上。

  众志成城,绿进沙退。7年来,呼伦贝尔市累计治理沙地752万亩,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少”。 (记者 李新军 ) 

[责任编辑 马铃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