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访者入县志是本末倒置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旬阳县,7月25日因一项“缠访者记入县志‘留恶名’”的举措而备受关注。据悉,作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新机制,这项举措最早在该县的县委全体会议上提出。25日晚,旬阳方面回应称,所谓“记入县志”本意不是为了阻止民众正常信访,而是专门针对那些专业的闹事者,通过一种记录在案的方式予以曝光,引导公众对他们进行评判谴责。
仅仅由于越级进行缠访,就可能被记入旬阳县的县志,这样的举措,乍一听令人吃惊。在人们以往印象中,能在县志中留个名儿的,不是大腕名流之辈,就是大奸大恶之徒。而上访者似乎多为弱势群体、升斗小民,亦即所谓的小人物,如今因个别人会闹、善缠而上县志“名留史册”,这到底对他们是惩罚还是鼓励?
若说是为了以“留恶名”的方式进行惩罚,则这举措颇似郎中开错了药方。现实中我们见过或听说过的所谓缠访者,无论其诉求是否合理,主观是否恶意,在“难缠”这点上都是相同的,其中不少非常规的手段都使得出来,诸如围堵机关、当众下跪、身上贴“冤”字等,更有甚者以轻生相要挟。这些“难缠”的访民,似乎本身都不将自己的名誉、面子当回事儿,哪里还会在乎什么“留恶名”呢?
即便载入县志真能对某些“脸皮薄”或心里虚的缠访者产生威慑力,也颇有“杀鸡用牛刀”之嫌。作为传之后世的史料,县志往往精选,对许多大事件、大人物的记载尚且惜墨如金,却动用篇幅来容纳那些缠访者,岂非本末倒置、浪费纸笔,让人发笑?
不过话说回来,从修史的角度看,若把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上访者及信访事件记入县志,而不只是单纯选录缠访者,那倒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举措。作为县志,理当客观、全面地记录区域内各方面的大事要事,而信访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作为迈向法治社会的阶段性产物,在县志中无疑也可留下或正或欹的一笔。这样的入县志不戴有色眼镜,不搞讳疾忌医,而是去粗取精、秉笔直书,真实、公正地记下有代表性的人与事,将是非曲直留与后人评说,如此才算真正地接通地气、启迪未来。文/袁云才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