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07.08.2016  12:32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彦 通讯员李福海报道 8月5日一早,记者来到山东省气象局行政许可审批大厅,与一年前行政审批大厅的热闹景象相比,此刻可用“门前冷落车马稀”来形容。工作人员宁波安静地坐在电脑前,伴随他的是清脆的鼠标点击声。“上班时,需要挤开门前重重包围的人群,打开门坐到办公桌前便围满了人,各种咨询应接不暇,办公桌上各种待审的材料堆积如山。”这是宁波对前几年气象行政审批工作状态的真实描述。

  9点整,距上班时间半小时,宁波完成了今天第一个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宁波告诉记者,“如无其他问题,济南这家防雷企业不到5个工作日就可以获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核准书。”记者注意到,这距这家企业提交申请仅2天。

  “网上办公,见事不见人,效率更高!”宁波说。

  “气象主管部门和气象行政相对人在公共网络上共同完成审批行为,实现了‘见事不见人’的‘阳光政务’,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杜绝了气象行政审批权利寻租和暗箱操作。”山东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张凤钦如是评价基于“互联网+”的气象行政许可审批模式。

  山东省气象局致力于“服务型单位”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托省监察厅和发改委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系统”,积极创建“互联网+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构建行政审批“实体大厅+网上大厅”双重集中统一的气象行政审批模式。数据表明,2015年下半年起至今年7月,山东省气象局通过网上受理并办结行政审批项目90余项,占全部受理行政审批项目的90%以上。

  张凤钦说,2015年下半年,山东省气象局将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审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非气象主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审批”等省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部纳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系统”进行网上登记、审批和监管。

  在该平台上,申请企业可在网上进行项目登记和申报,系统自动生成项目赋码,申请企业可依据项目赋码在各审批部门之间流转,实现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扁平化”运作。非涉密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所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流程全部进行网上办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即时电子监察,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

  目前,山东省气象局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系统”,已经实现与工商、建设、人社、规划、国土、安监、地震等10多个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法人、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与多个部门实现批文、证照信息共享,将各部门办结产生的证件或批文电子化,汇集到“证照池”,授权共享使用。

  宁波告诉记者,山东省气象局加强了网上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建设。首先,重构了内部审批流程,将“条条式”审批流程改造为扁平化审批模式,形成预审、受理、审查、办结和查询五个环节。其次,建立了信息实时告知制度。网上申请提交后,系统便可根据用户需求发送受理、审查、勘验、办结等审批环节的办理信息,申请人和各环节受理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获悉办理动态。最后,对于重点项目实行网上并联审批,实现“一门受理,抄送相关,信息共享,同步审查”审批步骤,提高了审批时效。

  “互联网+”行政许可审批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跟踪监督自动化。记者了解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系统”可以实现系统办结自动计时。网上审批程序在申请人网上申请后即启动并计时,超时预警,对某一环节时限内未审批的事项,自动转送下一环节的功能。对受理项目进行全时监控,可以随时了解审批流程、办理进度、违规办理等信息。全程留痕功能则实现了对每一事项的办理情况的全程记录,为责任追究提供第一手证据资料。

  审批事项信息公开为互联网+的行政许可新模式奠定的基础,使行政许可相对人与行政许可主体实现了信息对称。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气象局全面推行“扁平化”投资项目报建审批,将审批事项内容全部公开于众,企业和群众可随时通过山东省气象局门户网站、微信、查询机等查阅,了解审批的条件、流程、申请材料、时限要求等要素内容。

  济南华普防雷技术有限公司是山东首批通过网上行政审批获得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甲级资质的企业。负责人张帅表示,网上审批效率高,审批程序公开透明,解决了当前气象行政审批活动中申请单位多次往返、反复提交纸质材料的顽疾,减少社会成本与资源浪费,减轻了企业负担,必须为这样的服务型部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