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02.10.2016  18:37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辽河三角洲上的盘锦,则靠辽河水不断探索发展生态农业。

 

  这个稻米之乡不但摸索出生态农业发展的“盘山模式”,将三位一体的稻田养蟹技术传向省内外,而且随着辽河水质变好,盘锦人还将稻田打造成产品,利用互联网将生态农业的理念传向全国。

 

  9月21日至22日,记者走进稻黄蟹肥时节的盘锦,探访辽河治理后,辽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进程。

 

  在盘山县太平镇新村102省道两侧,满眼尽是金黄色稻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盘山县就起步尝试稻田养蟹,直至十多年前,农业专家与盘山县农民试验改变原有的种稻方式,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同时养殖河蟹,这就是“盘山模式”的雏形。

 

  在太平镇新村无公害河蟹生产基地,盘山县河蟹研究所所长陈卫新指着稻田向记者介绍,从尝试稻田养蟹到稻田养泥鳅、蟹田养稻,再到“水田种豆”,稻、蟹、豆三位一体的“盘山模式”逐渐成熟。据测算,现在一公顷稻田收入在3.75万元以上。

 

  “这其实是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多元化复合生态系统。我们这两年又在加大生态种植方法的攻关,如采取耕前一次性施生物肥,后期生长过程将完全不施肥,苗床期防病利用生物和物理方法杀虫,创造真正绿色无公害生长的生态环境。”陈卫新说。

 

  生态农业的“盘山模式”不仅仅得到盘山农民的认可,有1300多公顷稻田养蟹,如今在全省迅速推广了超过6万公顷稻田。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积极学习,“盘山模式”跨省(地区)技术指导专家亲赴这些地区,进行技术输出,据统计,省外进行稻田养蟹已有约5万公顷。

 

  如果说,盘锦将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向全国传播还是基本的技术传播,那么认养稻田便是“盘山模式”生态农业传播的升级版。

 

  在盘锦市大洼区向海街道石庙子村的大洼认养农业总部基地,记者看到,在一块块稻田里竖着写有“庄主”的号码的牌子,这些稻田都是被人认养的。坐在上海或其他地方的家中,就能看到自己认养的稻田种植过程,秋后还能吃上自己稻田里的按需要新碾磨的米。从去年开始至今年,参与这种生态认养的已经有8000多人,遍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这其实是将稻田作为产品,使人们的生态理念聚焦田间,真正实现生态理念的传播。

 

  “作为稻米之乡,盘锦希望能将更多生态农业的理念传播出去,多提供质优的米,形成有效供给。”盘锦市粮食局副局长孙永义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