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的馈赠——赤峰市六旬老人因病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学

09.05.2016  10:37

4月28日,松山区五十家子镇太平地村的61岁老人李学茹因病去世后,在赤峰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老人的遗体被赤峰学院医学院成功接收。这是赤峰市第二例成功实现捐献的遗体捐献者。

据赤峰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刘名涛介绍,老人生于1946年,是位聋哑人,一直由妹夫刘汉荣照顾,刘汉荣老人近几年由于身体原因在无力照顾李学茹的情况下,2015年,无奈将其送至太平地镇敬老院。“他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帮助和关心。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回报社会、感恩他人,是我们亲属的一致决定”刘汉荣老人说。据了解,4月26日,市红十字会接到李学茹家人的电话,并在4月27日与其家属办好了遗体捐献相关手续。在遗体告别仪式上,赤峰学院医学院的老师代表学校及全校师生向捐献者家属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和敬意,并表示通过红十字会接收李老遗体后,将主要做医学教学。

  对于每一名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专业解剖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的老师,另一位就是静静躺在他们面前的“无语良师”——遗体捐献者。
            “培养医护人才,临床解剖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而尸体对于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赤峰学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马广说,尽管现在医学教学已经拥有了模型、图谱、影像资料,甚至计算机模拟技术,但这些“纸上谈兵”的做法对医学生认识人体实际结构而言有局限和偏差,不能完全替代尸体解剖教学,只能作为辅助教具。
            在我国,临床解剖教学最低标准是6名医学生拥有一具尸体,事实上,医学教育离这个最低标准尚有很大一段距离。
            “解剖的遗体稀缺,严重制约了解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医学生培养,牵制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马广告诉记者。
            “按照惯例,每次开课之前,学生们都要进行默哀鞠躬以示尊重。”马广说,“遗体捐献者在个人生命终结时选择以这种方式延续,是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贡献,非常伟大。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科普引导与教育的缺失、机制的不健全等原因,都限制了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中国都有“入土为安”、“完肤厚葬”等传统观念,现实中即便一些人有捐献遗体的想法,但家属迫于社会眼光、生怕落下“不孝、冷酷”等名声,往往不愿执行死者遗愿。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困局正在我市慢慢打开。据了解,目前我市开展的遗体(器官)捐献主要包括3类:遗体捐献、角膜捐献和人体器官捐献。自2012年3月成为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城市以来,截至目前,全市遗体器官捐献登记者已有88人,实现器官捐献4例、角膜捐献6例、遗体捐献2例。其中,遗体捐献被誉为“生命最后的馈赠”。
            “遗体捐献本着自愿原则,递交申请之后也可以随时取消。”刘名涛告诉记者,即便顺利申请成为志愿者,最终能否顺利捐献,还要看捐献者家属的意愿,遗体接收单位的接收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