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郝子灵:谁想学地书免费教
郝子灵老人在写地书
深秋的清晨,首府街头略显寒意。在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金河湾小区,每天早上7点钟左右,准能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聚精会神地书写着。随着老人不断向后移动,片刻之间,一行行刚劲有力的大字跃然地上,引得路过的行人不时驻足观看。老人叫郝子灵,今年80岁,从69岁开始以路面为纸、以清水为墨写书法,至今已经有12年的时间。
“我的老家在巴彦淖尔,退休前先后在五原县、乌拉特后旗工作。我年轻时就爱好硬笔书法,没事的时候就写上一会,但是也没找老师学习过,就是自己琢磨着写。1995年退休后闲着没事,养过猪、喂过鸡、搂过发菜,后来养寒羊还成了规模,直到国家开始禁牧,才彻底放手不干了。”说起自己20年来的退休经历,80岁的郝子灵说得头头是道,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2004年郝子灵从巴彦淖尔来呼和浩特女儿家住了一段时间,无意间看到有人在水泥地上蘸着水写毛笔字,自己特别感兴趣,在女儿家住了20多天看了20多天,最后自己琢磨着也做一根海绵笔。有了想法便立即行动。于是开始收集笔杆、海绵、塑料瓶等,模仿着别人的笔做了起来,刚开始没有经验,做出来的笔总觉得不满意,不是笔尖不光滑,就是固定得不好。后来慢慢琢磨,在笔杆和笔头的结合处用一根木头进行了无缝连接,又找来铁锉一点点地把海绵磨平。最终一根精致的笔就做成了。拿着自己的宝贝,郝子灵回到临河,开始每天早上在人民公园、马路上写地书。5年时间整个临河没有第二个人写地书,直到第六年头上,看的人多了,就陆续有几个爱好书法的老人跟着他一起写,可是他们没有笔。郝子灵就把自己做好的笔免费送给他们,慢慢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先后大约有200多人参与,最大的84岁,最小的7岁。最后当地的学校、企业、机关也开始关注上我们的地书了。有的学校还专门找到我让去学校教学生。于是,6年前我们几个地书爱好者专门成立了地书协会,每年都聚会、比赛,参加各种活动。”说话间,老人拿出今年8月在临河举行的第六届地书协会聚会时拍的照片让记者看。写的人多了,市面上又没有卖这种笔的,郝子灵干脆一有时间就做笔,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做了200多支笔。这些年,他把自制的笔送给了很多地书爱好者。
老人说,写地书看起来简单,其实在写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凝神静气,心无杂念,类似练气功;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的大脑、胳膊、腿脚和腰等很多部位相互协调,所以特别有益于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增强记忆力效果更加明显。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为了方便照顾,2014年,孩子们把老人从临河接到了呼和浩特,并给他买了新楼房。于是,老人又把这一爱好带到了呼和浩特。这些年,他始终坚持每天写地书,每天写不重复的字300~500个。“冬天写地书,会结冰凸起,字看起来反而会更漂亮。但是放在桶里的水会结冰,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水里加盐,这样就冻不住了。”郝子灵说。
通过对地书的深入研究,老人说,用海绵笔蘸水写字,不需要纸和墨,节约资源。现代人越来越多地依赖电脑,很少有人用毛笔了。地书尽管无法保留,不过,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可以感染许多人,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郝子灵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地书,如果有人想学,他随时愿意免费教。(记者 李国萍)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