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示范校建设引领内涵提升

08.01.2015  14:14

  2014年高三毕业生就业率达95%。

  2014年普通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共230人参考,上本科线人数为28人;100%上专科线,其中美术班本科上线率为68%。

  2014年民族艺术专业的蒙古长调、呼麦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与自治区艺术研究院、我盟文化广电部门就蒙古长调、呼麦保护与传承进行联合办学……

  过去一年,是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抓示范校建设、以为内涵建设引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该校围绕“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重点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供用电技术、学前教育三个重点专业和民族工艺品制作一个特色项目展开示范校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走进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特色化、内涵化的校园建设和办学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在传统观念里,办好职业教育,场所、设备投入是“重头戏”,而示范校建设的要求却偏重“软实力”。说起“软实力”和内涵建设,该校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峰瑜可谓行家里手:“职业教育的软肋是培养出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不适应,对接不上,难点之一在于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岗位需求、教材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师难以转变传统教学思路等,内涵建设的目标就是补齐这些短板,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

  围绕示范校建设,该校转变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立集教、学、做于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建立“校园合作、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建立定向培养,岗位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地域特色,紧跟社会需求,该校开设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艺术尧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专业,并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加大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建设。2013年,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被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国家民委确定为传承民族文化示范专业点。

  在王峰瑜看来,促进教师、教材、课程与企业实现深度融合是深化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不再限于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编写教材与校企合作都是紧密融合的,建设‘双师型’队伍、编写适合本地的教材需要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开展实践性教学,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与课件,成为理论与实践全能型教师,这样才能根本上杜绝以往理论实践‘两张皮’的肋。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需要教师主动思考,对于课程建设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自己的想法及写出的提纲和企业进行对接。”

  该校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进来、走出去、建基地、获双赢”的长效机制,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和参与学校的专业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学校则发挥自身优势,根据企业用工需要面向企业员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该校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实训场所的作用,按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模式的运用,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其教学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通过招聘、培训、企业实践、学历提升等多种途径,该校“双师型”教师数增加到75人,占专业教师的89%。

  该校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合作企业数达到32个,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输送了17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为1000多名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该校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优势,联合12家企业或汽修厂袁成立了“锡林郭勒盟汽车维修职教集团”。2014年,该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新的校企合作关系。与北京商鲲教育高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办学完成“高铁乘务班”招生73人,同时与锡林浩特市人诚车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锡林浩特市奥威汽车美容中心、锡林郭勒盟鑫科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协议,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专业实训基地。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该校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和考核制度,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和督导,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冶的“三结合”评价体系,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该校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

  目前,该校示范校建设433个验收点已完成418个,完成率达96.5%。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