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食品在微信圈里叫卖 !你敢买吗?
“自制牛肉酱,选用上好食材,全手工制作,口感好,市内三份以上免费送货”。近日在朋友圈内,记者看到有商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除了牛肉酱以外,酸奶蛋糕、山楂糕、冷面等食品也打出了“自制”的旗号,在朋友圈内卖的非常“欢乐”。这些食品大多出自女性之手,因为自选原料、纯手工制作等“噱头”,吸引了不少“吃货”购买。
“自制”食品网上兴起
“以前主要是服饰和化妆品,可是现在什么东西都能在朋友圈销售了,我朋友圈内就有几个微商主要是卖食品。”近日,市民王女士对记者说,她的朋友圈里被不少种类的“DIY”食品“充斥”着。“有蛋糕、果酱等甜品,也有酸辣粉、凉皮等小吃,要想购买的话,需要提前一天下单,以便商家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制作。”
“想入行也没有什么‘门槛’,只要会上网,会拍照就可以了,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美食图片,还真有不少微友去购买。商家也是不停地发图片刷屏,更时不时把买家的反馈意见贴出来,使自己的产品更有可信度。”王女士对记者说,她曾经也通过朋友圈购买过蛋糕,味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而价格比实体店要高一些。而微商却表示正因为食品材料好、手工制作所以价格才会比较贵。
食品安全全靠商家良心?
“有时候在朋友圈里买食品,但全是碍于朋友的情面吧,其实心里很清楚他们没有做食品的资质,所以卫生安全方面还是比较担忧的。”市民包女士对记者说。
同时,说起朋友圈内销售食品这一情况,市民张女士也对记者说,她在一家服装店打工,中午经常在店内吃饭,和其他店员一样,午餐喜欢叫外卖。“有一天同事对我说她朋友圈内有人销售凉皮,味道还不错,于是我们就提前预定了,可是没想到第二天送过来的时候,凉皮里面竟然有脏东西,气得我赶紧把东西丢掉,从那以后也再也不相信朋友圈内销售的食品。”
在张女士看来,在实体店里消费者很容易看到商家的营业执照、健康证、食品经营许可证件等相关证件,这样一来在购买的时候就多了一份放心,但是网上的就不同了,网络上大部分自制食品卖家,往往既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食品流通许可证,缺乏最基本的食品经营资质,所以我觉得在食品安全方面还是没法得到保障。”
针对张女士的疑虑,近日记者联系到了一位从事自制食品的微商,她表示,在朋友圈里销售食品是自己的兼职。“晚上回家没事的时候就做,销量一直不错,没有营业执照之类的东西,全凭自己良心呗,做的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品质不好谁还来买啊?再说,主要就是卖熟人,大家有了信任才会购买的。”
想在朋友圈卖食品要办证了
自家熬制的阿胶膏、美味、无添加的小甜点……近年来,网售自制美食在朋友圈迅速火爆起来。不少市民感受方便快捷美味的同时最担忧的还是食品的安全性。同时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4人进行一项调查显示,70 . 2%的受访者在朋友圈购买过自制食品,类别包含蛋糕甜点(44.7%)、水果生鲜(26.5%)、私房菜(22.0%)、咖啡饮料(18.8%)和其他(4.2%)等。21.4%的受访者在食用朋友圈自制食品后,出现过轻微不适,50%的受访者没有出现不适,另有28.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
“纳入监管范围内”成了不少消费者的呼声。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向社会发布《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同时应当在其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许可证件或备案凭证。这一消息,对于很多“吃货”来说无疑成为了一个“福音”。“希望意见稿能够落实,毕竟这是对消费者的一个保护,但是我想一旦设置了准入门槛,那么从业人员可能也会相应的减少的。”从事广告行业的小林对记者说。
同时,针对目前网络购买食品这一事宜记者也咨询了我市某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他表示,通过微信购买食品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如果商家有具体的公司和地址一旦发生纠纷的时候相对维权比较容易,可是如果是与个人之间的买卖一旦产生了纠纷维权就比较困难,所以在购买之前还是要小心谨慎,另外要保管好相应的凭证,以备日后发生纠纷维权使用。(佘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