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盟市委书记访谈

22.11.2016  20:41
云帆高挂乘风起 开发开放谱新篇 ——访呼伦贝尔市委常委、满洲里市委书记陈立新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满洲里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开启了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新征程,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就满洲里各项事业发展成就,记者采访了访呼伦贝尔市委常委、满洲里市委书记陈立新。

  陈立新说,满洲里对外开放合作近年来实现了新的突破。新国际货场建设步伐加快,铁路口岸换装能力达到7000万吨。公路口岸扩能升级,通过能力达1000万人次、100万辆次。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0条,国际定期航线开通数量和旅客吞吐量增幅居全区之首。打造对外贸易“新丝路”,培育开行了“苏满欧”等22条跨境铁路班列,成为全国开通中欧班列最多的沿边口岸。自治区首家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年底前实现封关运营。互市贸易区深度开放、免税大厅建成运营,结束了25年单向运行的历史。创新对外合作机制,跨境经济合作加速推进,与俄蒙毗邻地区友好城市互办“城市日”实现常态化。

  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得到新提升。扎赉诺尔工业园区和国际物流产业园区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园区,进口资源加工园区进入自治区级百亿园区序列。全市进口木材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4%,培育了联众、润佳等一批精深加工企业集团,锯材、集成材、木制别墅产能位居全国前列。进口农产品加工实现破题,成为国家对俄粮食进口指定口岸和荞麦、燕麦、葵花籽、亚麻籽唯一指定进境口岸。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中俄边境旅游区荣膺5A,套娃广场二期、扎赉诺尔猛犸公园等一批特色主题景区建成运营,木屋博览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旅游服务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中俄蒙国际旅游节、美丽使者大赛等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节庆会展品牌。商贸物流业日益繁荣,引进了万达广场等一批高端商业服务综合体,国际公路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国际物流项目投入运营。全市外经贸注册企业达到1390家,较上个5年翻了一番。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对俄“海淘”成为新亮点。外商投资质量优化,境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5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77个,完成投资3.56亿美元,是上个5年的2.5倍。

  与此同时,满洲里宜居城市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6亿元。满西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大外环主体框架初步构建,“一环、一横、四纵、四出口”路网格局基本形成,路网密度居自治区前列。扎赉诺尔新区初具规模,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75平方公里。启动了城市供水改造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成运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了城市建筑外立面改造和亮化双升级工程,欧陆风情更加浓郁。围绕“房墙路地区”5大重点,全面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新建了体育公园等一批公共休闲场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9平方米。

  近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6.3亿元用于办好民生实事,是上个5年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61元,年均增长10.4%。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在全区率先实现廉租房实物配租应保尽保。5年累计新增就业2.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保持为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治区级验收,被确定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中俄友好医院和呼伦贝尔首家院士工作站投入运营,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文化惠民项目加快建设,新建满洲里书城、扎赉诺尔博物馆等文化场馆12个,社区书屋实现全覆盖。建成了500米健身圈,成为自治区首个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玉琢)

   努力开创全面发展创新突破赶超跨越新局面

  ——访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

  过去的5年,作为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赤峰市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牧区面貌、解决大面积贫困问题等方面,为全区作出了突出贡献。近日,记者就赤峰市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部署、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下一步发展思路等问题,采访了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

  毕力夫说,过去5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结合赤峰实际,提出了推进“三化互动”、实现“四个翻番”、打造“四个基地”、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等发展思路和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攻坚,扎实苦干,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1.3亿元,年均增长1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年均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76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亿元,年均增长13.3%,总量始终保持自治区前列。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百亿斤,跻身全国产粮大市行列,设施农业面积、蔬菜产量、牲畜存栏连续多年居自治区首位,今年启动的“3661”工程效果明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有色冶金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新增新能源电力装机209万千瓦,新兴产业产值近百亿元,赤峰东部工业走廊取得实质进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现代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坚持不懈强基础、补短板,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人口突破百万,9个旗县城关镇建成区面积141.5平方公里,20个城镇进入全国重点镇行列。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1.2%提高到47.1%。美丽乡村建设3年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覆盖8278个村庄、92%的农牧民。生态、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超千亿元,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自治区园林城市称号,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开工建设,完成玉龙机场改扩建,三座店、大石门子、德日苏宝冷等大中型水库投入使用,新增220千伏变电站5座,66千伏以上输变电线路达到3201公里。

  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显著提升。简政放权取得重大突破,市本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301项,比例达74.3%,行政嘎查村便民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走在全区前列,新增市场主体8.2万户。在全区率先集中推出的PPP模式千亿元重点项目包顺利实施,市本级设立总规模400亿元的11支基金,组建了总资产500亿元的6家国有投融资平台,有效破解投融资难题。社会事业、民主法制、党建等领域改革全面推开。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粮、澳亚、宁夏伊品、云天化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5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3937亿元。

  千方百计惠民生、保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均高于70%,累计达1299亿元。5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9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05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城中村6.1万户,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4.2万户。新增城镇就业14.4万人,解决16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52.6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5195元和8812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0852元和4263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赤峰、法治赤峰建设进程加快,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行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持之以恒抓党建、促发展,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党的建设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纪委派驻机构实现全覆盖,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玉龙人才”工程进展顺利,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600余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李克强总理联系的翁牛特旗成为全国标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有效落实,惩防体系不断完善,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今后5年,是赤峰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期,抓改革、促创新的攻坚期,补短板、建小康的决战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创新“两大引擎”,坚定不移推进做大总量和转变方式“双重任务”,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建设幸福赤峰,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改进作风,走出一条全面发展、创新突破、赶超跨越的新路子,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贫困旗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2年左右比2010年翻番,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名片,建成国家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京津冀清洁能源保障输出基地、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水平再有显著提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徐永升)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