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六院:我为祖国火箭造心脏

25.04.2016  12:50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几代航天人永远纪念的日子。46年前的这一天,航天科工六院研制的“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发动机将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了太空,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这是航天科工六院不负国之重任的骄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六院精神”一直闪耀在航天事业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1962年7月1日,国防部五院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在四川泸州成立,这是今天航天科工六院的前身。1965年9月,按照国家国防建设的部署实施战略转移,广大固体动力科技工作者扎根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从此,在大青山脚下,航天科工六院谱写着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丽画卷,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

    继“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发动机成功研制后,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动力事业一个又一个第一:

    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侦察卫星成功发射,航天固体动力科研人员研制的返回式制动发动机,将卫星回收舱精准送回地面预定区域;

    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巨浪1号由水下发射成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程发电,盛赞“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发展”;

    1995年11月28日和12月28日,EPKM近地点固体发动机与“长二捆”火箭两度联袂,将亚洲二号卫星和艾科斯达一号卫星送入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开辟了中国固体火箭跻身国际发射舞台的新纪元……

    “履行好富国强军使命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我们同样责无旁贷。”在新的历史时期,航天科工六院肩负的使命更重更多。

    正是在这样的使命驱动下,航天科工六院坚持不懈地将航天固体动力技术成果转化为服务国计民生的新力量。

    一根只有头发丝1/4的细丝,用手怎么也拉不断。如果把它做成直径12毫米粗,就能拉动46吨重物,而同样粗的钢绳只能拉动8吨。这根神奇的细丝,是航天科工六院历经十几年研制出的F-12高强有机纤维,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高强有机纤维材料的空白,是一种军民两用型材料。

    目前,F-12已应用于直升机机翼及飞机结构件,以及高性能飞艇、高强特种作业缆绳等领域。它制作的缆绳、体育器械等产品正在走进百姓家中。

    F-12高强有机纤维是航天科工六院军民融合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航天科工六院依托航天固体动力核心技术,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化工及新材料、信息技术与工业自动化、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育形成了F-12高强有机纤维、风电塔筒、风机叶片、空冷凝汽器、稀土萃取剂、乳酸系列产品、电气自动化设备、物联网技术等一批极具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化项目,为固体动力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几十年如一日,航天科工六院秉承特有的“六院精神”,在富国强军和服务国计民生征途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记者 王连英)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