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上的英雄谱——记“北疆楷模”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

06.05.2017  00:22

  奔行在输电线上的“蒙古马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在内蒙古西部的黄河岸畔,就有这样一群“蒙古马”,他们奔行在高山荒漠、铁塔银线间,创造着一项又一项骄人的业绩:

  ——他们保持了乌海地区1360公里高压输电线路27年安全生产零人身事故的长周期安全纪录;

  ——他们曾两次实现220千伏线路全年“零故障、零跳闸”,创造了内蒙古电力公司系统同等级线路安全运行最高纪录;

  ——他们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他们的4个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他们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北疆楷模”,这是迄今为止我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他们,就是内蒙古电力公司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团队。

  他们行进在荒山旷野、沙漠戈壁,天天与“苦脏累险”相伴,用坚韧不拔的毅力绘制着吃苦耐劳的动人画卷

  3月的乌海,乍暖还寒。一队队身着迷彩服的汉子,徒步奔行在群山戈壁上,穿梭在高高的输电塔间。他们是乌海电业局输电处的职工。这个季节,输电线路春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输电处的职工们不是在巡线检修就是在巡线检修的路上。

  “乌海地区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是‘三山两谷一条河’,其中60%是山地和丘陵。所以有70%以上的输电线和铁塔架设在高山、河涧、荒漠中,很多地方车都开不进去,巡线检修人员只能背上几十斤重的工器具徒步前行,苦、脏、累、险是这份职业的基本特点。”输电处处长郑璐介绍。这些日子,作为春查总指挥,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使他那晒得发红的脸上难掩疲惫之色。

  聊起工作的艰苦环境,在一线已经干了15年的郑璐再熟悉不过。

  输电处共92名职工,65名在一线工作。就这样一个人数不多的团队,却担负着乌海地区35千伏至220千伏共计107条、1360公里输电线路、5300多基铁塔的运行维护工作;承担着10千伏以上的全部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工作。据统计,输电处的职工每年人均巡线1800公里、检修攀登杆塔200基、紧固螺丝3000道。

  “每人每年巡线检修1800公里,大约相当于从呼和浩特到北京徒步走3次,而且他们走的是荒漠、戈壁,爬的是大山小山,即使在冰天雪地、骄阳酷暑、风沙弥漫的气候条件下,他们也不能退却,艰苦可想而知,因此需要很强的体力和耐力。更辛苦的是,因为很多输电线路离市区较远,线路又长,大家出去巡线,很少有时间中午能回家吃口热饭。就着山风吃馒头、喝凉水是家常便饭,带得水喝完了,渴极了,只能喝野外漂着各种杂物的井水。”说起工友们的辛苦,输电处党支部书记段丽娜眼圈红了。

  为体验输电人艰苦的工作环境,记者随输电处乌达巡线班上山巡线。山路陡峭,且多为碎石路面,如果踩不实,很容易打滑。当走至甘德尔山半山腰的一座输电铁塔下,记者已经累得腰膝酸软,可巡线班的工友们却已精神抖擞地展开了工作。

  “这还没走三分之一呢。你现在能看见的那个山顶其实还没到顶,翻过那座山才能看见最高峰。”巡线班班长王传忠告诉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远处的山顶上,另一座铁塔巍然耸立,几根高压输电线从塔顶穿过,向天际延伸。两座铁塔之间,是一条若有若无、崎岖不平的便道。

  这种苦,这种险,不是输电处职工工作的偶然现象,而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在巡检人员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山路不是最险的,但无论多么难走的路,只要有线有塔的地方,他们就得爬上爬下。”段丽娜说。

  输电人巡线路上千辛万苦,登塔检修更是又累又险。

  在野外,飞鸟喜欢将巢建在塔上,极容易造成线路短路。为此,乌海地区所有的铁塔上都要安装防鸟针。2015年5月,带电作业班在220千伏库棋线上安装防鸟针的经历让所有的人至今记忆犹新。

  库棋线分布在离城区较远的旷野,是乌海地区最长的输电线路,巡线来回行程需要4个多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就在野外搭帐篷,挖炉灶,连续作业。

  第一天,干了一天活的他们,尽管很累,但大家心情不错,站在空旷的野地里,仰望天空,看星星看月亮,还时不时吼几声,感觉像旅游野营似的,惬意而开心。

  第二天,手机没电了,不能打电话,不能发短信,与外界完全隔绝。人不叫了,山不应了。

  第三天,刮起了大风,空中飞沙走石,天地一片混沌。爬在铁塔上,高处风更大,人像一片树叶,晃来晃去。大家每个人的嘴唇开始干裂,脸上开始蜕皮。

  看到这种状况,班长刘斌向处里申请给养,保证大家有足够的体力和营养完成此次任务。

  第四天,处里的同事送来香喷喷的炖羊肉,可大家却因为嘴唇干裂流血,碰到带有咸味的羊肉,蛰的生疼。互相看看,一个个嘬着嘴,想笑却又笑不出,而旁边送给养的同事却哭了,他含着眼泪默默地把润唇膏一个一个地发到工友们手中。

  那一顿羊肉他们没有吃成。

  ……

  10天后,带电作业班圆满完成了314基铁塔安装防鸟针的任务,可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10天没洗脸、没换衣服。回到单位的时候,李海军的爱人正好来到处里,她瞅着一张张黑脸,站在丈夫面前却没认出来。

  像这样艰苦的作业经历,输电处每个人都能信手拈来。

  ——那一次,甘德尔山一座铁塔的整串绝缘子需要更换,196片每片12斤的绝缘子瓷片背在38个工友的背上,每人平均负重60多斤。从山下背到山上,汗水像雨点一样砸在沙土里,却没有人喊累,没有人报怨,更没有人偷懒。

  ——那一年,乌海地区遇到罕见的黏雪天气,高压输电线路发生了冰冻,一夜之间6条220千伏线路发生跳闸。整整1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都爬在从30米到100米各种高度的铁塔上清除污秽物,更换绝缘子。每天在几十层楼高的半空中,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手冻僵了,腿在铁塔上麻木了,下来揉一揉、烤烤火继续战斗。

  ——多少次,他们带电作业结束后,褪去屏蔽服,里面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脱下来,竟然一下子就能拧出水来。

  谁情愿与苦脏累险相伴,谁不愿花前月下、窗明几净?但输电处的员工们把职责使命看得比天大,他们心甘情愿地在艰苦中尽职履责,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绘制着吃苦耐劳的动人画卷。

   他们穿梭在铁塔银线间,把担当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用一往无前的昂扬锐气诠释对职业的无限忠诚

  “第一名,乌海电业局输电处贾鹏;

  “第二名,乌海电业局输电处金宝;

  “第三名,乌海电业局输电处越志军;

  “第四名,乌海电业局输电处王森。。。。。。

  “怎么都是乌海电业局输电处的?会不会搞错了?

  2016年4月24日,内蒙古电力公司第14届员工技能大赛比赛现场,当主持人公布比赛结果,读到第四名的时候,现场骚动了,主持人也愣住了,以为自己读错了。但经过核实后他继续宣读:

  “第五名,乌海电业局输电处刘昊东;第六名,乌海电业局输电处张瑞鹏。

  顿时,观众席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郑璐和他的队员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从这些铮铮铁骨的男儿脸上肆无忌惮地滑落。

  台上3分钟,台下10年功。为了这次比赛,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在此次比赛之前,输电处已经连续3届获得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团体第一。优异的成绩既是荣耀的历史,也是无形的压力。

  “为了超越自我,参赛队员们提前1个多月就在模拟训练场进行封闭备战。每天早晨6点多就开始进行实操训练。大家一遍又一遍完善每个细节,甚至连每一步的距离,地面上谁拉哪根绳子都有严格的标准。那段时间,我对他们的要求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郑璐有种心塞的感觉。

  辛苦付出得到了丰硕回报:输电专业11个组66人比赛,输电处团体赛获得第1名,个人赛独揽前6名。

  这不仅是输电处一次比赛的胜利,更是他们过硬业务素质的精彩亮相,是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实干精神的完美体现。

  2015年4月,刚刚结束伊西线春查工作的输电处带电作业班接到紧急通知:地赛线导线受损,将有烧断的危险,需要立刻进行带电抢修!

  任务就是命令。他们顾不上回家吃饭,火急火燎地匆匆赶到现场。

  “如果停电抢修,沿途供电的电石厂、硅铁厂等诸多企业受到的损失不可估量。不能让企业受损是我们当时唯一的想法。”李海军的话语朴实无华。

  当时,乌海正遇大风天气,沙尘弥漫,铺天盖地。工地上的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不一会儿,大伙的眉毛、头发都变成了土黄色。

  这么大的风,支起梯子都有问题,即使梯子支好了,在风中摇晃的梯子上进行带电作业,太危险。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他们在导线下方挖坑,支起18米高的管状绝缘独角梯,20多人一声吆喝,双层6股绳索从四面将独角梯拉起。

  李海军抓住梯子把手一步一步向着带电导线靠近。此刻,独角梯下20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他。当他爬到梯子顶部时,风更大更强,将人吹得摇来晃去。李海军将自己固定在独角梯上,沉了沉气,调整好姿势,开始修复受损导线。

  地面上的队员们紧张得不停看表。

  10分钟过去了。

  20分钟过去了。

  半小时以后,线损处修复成功,大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临危受命,他们从来不负众望。

  2000年初春的那场凌汛,对于老职工严萃乾来说,终身难忘!

  “那场凌汛来的异常凶猛,冰块不断地撞到担负着向乌达地区供电的一根基电杆上。一旦这根基电杆出了问题,将会使整个乌达地区停电,必须想办法挡住水流和冰块。”严萃乾回忆。

  可是,当大家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沙袋扔到水里后,转眼就被滚滚的河水冲的无影无踪。

  面对来势汹汹的带着冰块的河水,基电杆岌岌可危,怎么办?

  情急之下,当时输电处的处长杨明山纵身一跃,跳进了齐腰深的冰水中,检修班班长张华和其他几个人纷纷跟着跳进去。他们站在水中,接过了岸上工友们搬来的沙袋,拼尽全身力气让沙袋固定在水中。

  “正月初九,春寒料峭,刚开始泡在水里,还能感到刺骨的寒冷和钻心的疼,过了一会,整个身体都麻木了,下半身也失去了知觉。一个多小时后,沙袋墙终于垒了起来了,可我们却迈不开步了,只能被同事们一个个背上岸。”时隔十几年,再次聊起当时的情景,严萃乾都觉得双腿凉飕飕的。

  一个个动人的事迹后面,是乌海输电人的赤胆忠心。

  “高压输电线是电力输送的大动脉,保证大动脉畅通是我们输电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勇于担当、忠于职守、是我们输电人的本色。”郑璐的话掷地有声。

  这种本色,还表现在他们对技术创新的锐意进取上。

  走进输电处的办公楼,“职工创新工作室”十分显眼,里面陈列着这支团队在创新上所取得的一项项荣誉。到目前为止,他们发明创造的输电线路耐张卡具、多功能爬梯、架空线路出线飞车等30多项创新成果已经应用在输电线路的维护上,其中6项成果已申请到国家级专利技术,为企业安全生产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自主研发的‘带电紧固螺丝装置’,可在输、变电设备带电运行情况下,处理因螺丝松动造成线夹发热故障。这项技术使用1年来,创造经济效益33万多元,一举拿下内蒙古电力系统、自治区、中国质协成果发布3项一等奖。”郑璐自豪地说。

  这个能文善武的团队,带给了他太多的骄傲。

  “创出27年安全生产零人身事故的长周期安全记录;两次实现全年‘零故障、零跳闸’同等级线路安全运行最高纪录;拥有国家级技术能手1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3人、内蒙古自治区金牌工人1人、内蒙古电力公司技术能手5人……”一项项让人仰止的纪录,一个个令人羡慕的荣誉,为内蒙古电力行业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他们用融入血脉的蒙古马精神,铸就电力“铁军

  这几年,乌海输电处总是上演“老职工不愿意走,新人员抢着要来”的感人剧情。

  2013年,乌海电业局考虑到输电处老职工不便于从事既有风险又很辛苦的野外作业,想安排他们到工作较为轻松的岗位上,可是通知贴出来半个月,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请调。而更让人振奋的是,近几年,刚从校门走向社会的年轻大学生,来到乌海电业局后,争着要来输电处。

  这种情景,总会让输电处的老职工们感慨万分。他们不会忘记,1990年输电处刚成立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来。因为苦脏累险是输电作业的代名词,那时候,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远看是收破烂的,近看是讨要饭的,仔细端详,原来是干输电的。

  时光飞逝,输电处被人嫌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27年间,是什么样的力量铸就这支顽强拼搏的电力“铁军”?

  回眸那些人和事,答案清晰可见。

  ——在输电处,历届领导班子都是“身先士卒”。他们在业务上学在前,在工作中冲在前,班子成员中涌现出多个国家级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和自治区金牌工人。

  杨明山,输电处第三任处长。他在业务管理上铁面无情,你敢违章作业,他就敢狠狠收拾你。他让你永远记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王永强,输电处第五任处长。徒弟说,你当处长了,敢和我比吗?徒弟说着迅速爬上铁塔开始工作。没想到,王永强“噌噌”地爬上铁塔,比徒弟爬得快,比徒弟干活快。徒弟说:“处长师傅,我服你!

  郑璐,输电处现任处长。看起来温文尔雅,可在业务上,那叫一个“”。爬上六七十米甚至百米高的铁塔,穿着10多斤重的绝缘服或屏蔽服在高压线“噼啪”作响中带电作业。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6年。

  “输电处的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可他们严谨认真、勇于奉献、榜样引领的工作作风却不断传承,根深蒂固地留在每一个输电人心里。”段丽娜动情地说。

  ——在输电处,干部是“标杆”,党员是“旗帜”。执行艰难任务时,党员永远冲在最前面,最后撤离的也永远是党员。

  今年1月20日晚正值农历小年夜,乌海市境内一条110千伏的线路突然跳闸,这条线路关系着企业和市区的稳定用电。情况紧急,输电处一支由党员组成的应急抢修队紧急出动。在刺骨的寒风中,历经两天排除故障,线路终于恢复送电。

  “那天,当抢修完毕,坐在高高的铁塔上,望着远处乌海市里的万家灯火,我心潮澎湃。能为企业和千万个家庭在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守护光明,这是我们党员的骄傲。”作为党员,输电处副处长王军永参加了那次抢险,党员的荣耀在他心里再一次发光。

  ——在输电处,拥有像家人一样温暖的情感,让这支“铁军”更显魅力。

  那一次,张桐川在进行110千伏导线防震锤复位作业时,由于身体重心不稳,身体一晃,瞬间翻到了线下,他整个人完全靠一根安全带系着,挂在了晃来晃去的导线上。

  在场人的心提在了嗓子眼!

  “这下完了,交代在半空中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在张桐川心里瞬间升起。

  这时候,金宝来了,他以最快的速度爬到铁塔上,又一点一点地爬上导线。此时的张桐川,上肢已被安全带勒得麻木了。

  “那时,我被勒得特别难受,真想解开安全带。”事后张桐川说。

  “没问题,把手给我!”正当张桐川绝望至极的时候,金宝的手伸到了他面前。

  “张桐川170多斤,太重了,死沉死沉的,就是在平地上,我都有些拽不动他,何况在晃荡的导线上!但那个时候,不知道哪来的劲,只知道一定要把他拉上来。”瘦瘦的金宝回忆道。

  一次失败!

  又一次失败!

  金宝再一次伸出大手,张桐川咬牙抓住。一个使劲儿往上拉,一个奋力往上攀。最后,张桐川终于翻到导线上面。

  张桐川得救了,那舍生忘死的战友之情定格在了细细的导线上。

  “在输电作业的特殊环境特殊要求下,同甘共苦的输电人在磨砺中建立起了淳朴的友情和默契的配合,这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充满力量。”郑璐说。

  多年来,除了那种舍生忘死的战友情,输电处员工之间熟练的配合已成为一种习惯。野外施工时,他们相互照应。地面人员在传递工具前,将工具调整到最佳的作业状态,让高空人员能直接开展工作,省去了再调整的麻烦。他们出工后,留守人员为他们凉好开水,等回来的时候,水的温度正好入口……一个个习惯性的举动,却是那样温暖,将大家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输电处用“传承、担当、奉献”的精气神,将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深深地融入每一个输电人的血脉中,凝聚成这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电力“铁军”的“军魂”。

  这支“铁军”,像蒙古马一样,只要接受指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任何障碍都阻挡不住他们凌厉的步伐。他们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只为点燃宁静乡村的万家灯火,编织繁华都市的七彩霓裳。(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连英)

[责任编辑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