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提名者:路远
路远,原名杜远,男,1957年4月20日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系。一生阅历丰富。当过工人,共青团基层干部,文工团创作员,教育学院教师,文学杂志编辑等。现担任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兼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创作。曾获青年文学奖、萌芽奖、草原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飞天奖、长春电影节奖、华表奖、全区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索龙嘎一等奖等奖项。由于社会知名度的提高,路远曾担任多个社会职务。曾任内蒙古第七届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锡盟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青联常务委员。内蒙古电影集团影视剧专家评委会成员,等等。
在内蒙古,有一位以作品立身,以精品赢得盛名的作家,他笔名路远,原名杜远。寒露时节,记者专门采访了他。路远知识广博,包括文学的、社会的、生活的,好似百科全书一样,让初识者感叹不已。
兴趣爱好激发的文学天赋
路远,原名杜远。1957年出生在化德县。化德县当时隶属于河北省,毗邻锡林郭勒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路远不满一岁,生父就因政治问题被关进牢房。母亲勉强苦撑了一年,为了活路,便带着不满两岁的路远和姐姐,改嫁到锡林浩特,在这座草原之城定居下来。路远从小就生性淘气,10岁时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13岁因文艺天赋被选入锡盟文工团。从那时起,跳舞、唱歌、乐器,几乎样样精通。其中,尤以二胡为专长。那一年,在一次演出时意外骨折,他便遵从父母之命,改行到锡盟运输公司,一边学修车一边学开车。然而,路远的兴趣是文艺,兴趣就是追求的动力,他悄悄地开始练习写作,初试刀锋,便小有成就。1978年,年仅19岁的他,写的第一篇小说《最后一次约会》刊登在锡盟日报上。也正是这一年,他为自己起笔名为“路远”。问其原因,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屈原《离骚》里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我取名‘路远’。”那时候,在修理厂有一个姓郑的年轻人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歌,路远的好奇心被这位大哥的业绩一次次唤醒。“我为什么不试试写作,走一条文学创作之路呢?”从此,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就这样结下了。
获得全区劳动模范称号。
采风。
路远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他对文学的酷爱。1960年,在路远只有13岁时,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在他家附近的牧机学校周围玩耍,无意间发现贴满封条的教室里有很多书籍,他就和小伙伴们跳窗进去拿了一本,回家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就这样,看完一本再拿一本,后来他干脆用麻袋把书背回家,一本接着一本读了下去。“那个特殊时期,人们都不读书了,教室里的书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我们每次都是趁着天还没亮就潜入教室,真是神不知,鬼不觉。”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路远露出了可心的微笑,他说那是他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光。《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就是在那个年代读完的,这些书籍一直影响着他跋涉在漫漫的文学创作之路上。
少年路远,不仅勤劳好学,而且能吃苦,肯卖力气。平日里,他总是一边帮父母喂猪,一边手里拿着书在读。撸灰菜叶子,常常磨得双手起满了血泡,他从不言疼痛。做饭时,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拿着书,往往柴火都烧光了也不知道。母亲看他如此痴迷于“闲书”,对他的爱好很不理解,生气时就撕了好几本。此时,他心疼的眼里常常噙满泪花。青少年时代艰苦境遇,并不能磨灭他爱好的意志,就在修理厂工作的几年里,路远6万字的手抄本小说《擒蟒记》在同事中和盟里一些单位里争相传阅,很多人周借传抄,他的名字也随着传抄进入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