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肾”迎接重生

03.05.2016  12:08

  呼伦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之一,东北地区第一大湖。对于呼伦贝尔人来说,呼伦湖是极为重要的存在。

  2002年以来,在多重原因的作用下,呼伦湖的湖水面积持续缩小。最严重的2012年,湖面一度由丰水期的2339平方公里缩减为1750平方公里。呼伦湖蓄水量严重下降,比历史最大蓄水量几乎减少了一半,最大水深也由9米下降到4米。

  为了拯救呼伦湖,呼伦贝尔市专题研究推进呼伦湖治理保护工作,积极谋划呼伦湖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草原奖补、生态移民、沙地治理、水资源调配、部分休渔……随着一项项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一场拯救母亲湖的攻坚战打响了,被称为“草原之肾”的呼伦湖终于迎来重生。

  近年来,呼伦湖地区降水量增加,克鲁伦河、乌尔逊河、新开河等地表河流向呼伦湖注水量加大,使得呼伦湖水面处于持续上升态势。

  为促进呼伦湖水系良性循环,呼伦贝尔市对新开河河道进行清淤,以增强呼伦湖排水能力,恢复呼伦湖的排水河道和呼伦湖支流的补水功能。这项工程加大了活水补充和交换力度,改善了呼伦湖的水质。

  作为草原生态治理主战场的新巴尔虎右旗,2011年起,每年实施草原禁牧面积100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140多万亩。全旗每年发放1.5亿多元的奖补资金,约四分之一用在了呼伦湖周边地区。

  为了恢复呼伦湖内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平衡,呼伦贝尔市打出了一套综合治理的组合拳——实施呼伦湖河湖连通疏浚工程,进一步加大呼伦湖周边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力度,实施为期5年的部分休渔措施,启动呼伦湖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组建呼伦湖流域管理机构,制定呼伦湖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在为期5年的部分休渔期间,呼伦贝尔市加大对渔业生产的监管力度,采取渔业计划申报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和生产核查制度。湖区严格控制捕捞量,安排专人在渔业生产点进行现场统计,做到安全生产,科学捕捞。

  呼伦贝尔市政府制定了渔休期间执法管理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渔政执法联防联动工作,负责督促休渔方案的执行,进一步加大呼伦湖的渔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开展专项执法管理工作,有效遏制了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的私捕乱捞活动。专项执法行动采取日常管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保护区管护站和保护区公安分局派出所共设立了20个日常和临时管护点,4个水、陆巡护组。

  2015年春季开始,呼伦贝尔市开展了呼伦湖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排查整治沿湖周边48家旅游经营户和企业,对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厂矿、料场等坚决进行整治、关停、取缔和迁出,全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技科副科长彭子田介绍,通过在湖区周边4083平方公里草原全面落实补奖政策、部分沙化退化地区实行禁牧和治理,这一系列强有力的生态保护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呼伦湖水域生态环境。近年来,呼伦湖水位累计上涨3.2米,水域面积达到2038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03.9亿立方米,恢复到2002年的最好水平。

  又是一年春草绿。

  “十三五”精彩开局。呼伦贝尔市提出,今后5年要坚持一以贯之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到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以上,新增活立木蓄积量1.2亿立方米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4%,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市委书记李世镕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严守生态底线,科学处理好发展和生态的关系。用1%的国土空间集中、高效、清洁、绿色地搞发展建设,剩余99%的国土空间要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 (记者 李新军 )

[责任编辑 马铃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