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抗战纪事】巴尔虎草原上的战争记忆
原标题巴尔虎草原上的战争记忆——走进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上)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朝乐门摄
诺门罕是个地名。从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南行80公里,公路西侧一片开阔的草原,就是诺门罕布日德嘎查。
诺门罕更是一次鲜为人知的战役。1939年5月至9月间,在诺门罕中蒙边境地区,爆发了一次战役,日本关东军、伪满军与苏联、蒙古军队,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战役死伤6万余人。
无论是空战还是坦克战,诺门罕战役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日本关东军在此战中损耗了5.4万兵员和大量重武器,最后进行了细菌战和毒气战,但仍遭到惨败,被迫停战讲和。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原馆长赵越认为,诺门罕战役,表面上是伪满洲国与蒙古国的边界之争,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为了实现“北进计划”,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的军事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最终,在今新巴尔虎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诺门罕战役。
1935年5月,日本关东军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国边防军队,以期占领哈拉哈河地区,作为下一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在苏蒙军队的有力打击下,历时130多天的诺门罕战役,以日伪军队损兵折将的可耻失败而告终。
据当地史学界人士称,诺门罕战役发生的时间正是全国抗战阶段,它牵制了日寇的军事力量,对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诺门罕之战后,一贯骄横的日本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被迫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苏联从而避免了日后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这为日本法西斯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8月下旬,记者走进诺门罕。在一望无际的巴尔虎草原深处,矗立着一座大钟,上面以蒙汉双语铭刻着70多年前这里发生的诺门罕战役的经过及人类祈求和平的心愿,这,就是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从陈列馆讲解员阿木尔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陈列馆直线距离中蒙边境只有5公里。东北望,七八公里之外,就是当时日本关东军的战时指挥部——将军庙遗址。
诺门罕战役在巴尔虎草原上留下了众多印记,当地牧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场战争的收藏品。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边防派出所组织人员对战场区域进行了清理,将收集到的物品摆放在派出所进行了展陈。诺门罕战役遗址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现有战争陈列馆、万人焚尸坑、将军庙、炮阵地、日军野战医院遗址、胡鲁斯台河战争遗址等。1994年,诺门罕战役遗址被确定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新巴尔虎左旗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史实,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在诺门罕布日德嘎查建设了现今的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陈列馆内收藏战争遗物3000余件,以时间轴为叙述主线,将原始图片、纪实影片、实物、文字资料相结合,辅以声、电等表现形式,全面、客观地向世人还原了诺门罕战役。
回望草原,诺门罕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然而,这段历史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因为,一个民族只有铭记历史,才有辉煌的未来。(记者李玉琢)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