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节特稿】用光影讲述草原故事

30.06.2015  11:09

  《漫瀚调》剧情梗概:本片以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大面积放垦蒙地引发蒙汉人民奋起抗争为背景,以山西河曲男青年李清河与绥远准格尔蒙古族姑娘都丽玛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独特艺术魅力,弘扬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民族电影展映周启动仪式暨《漫瀚调》首映式结束的时候,不少观众还在场外驻足,参观那里展示的摄像机、放映机和各类影视道具。内蒙古电影集团的臧志君说,这些器材记录了我区民族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漫瀚调》剧照

            文化节里的响亮品牌

  这次展映周,展映了《漫瀚调》《遥远的锡林郭勒》《塞外长风》等11部优秀民族题材影片和《永远的焦裕禄》(蒙语版)《重返20岁》《智取威虎山》等15部国产片,这些影片将在全区12个盟市公益放映800余场。开幕式上除了展映由内蒙古电影集团自主原创的电影《漫瀚调》外,内蒙古电影集团还与麦丽丝、宁才、康洪雷等国内知名影视界人士签约,为每个人成立了影视工作室。

  在文化节上进行电影展映,源于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那届文化节开拓性地推出了民族电影展映周活动,以期展示内蒙古民族电影取得的成就。在这届草原文化节上,展映了由内蒙古电影工作者创作生产的《锡林郭勒·汶川》《圣地额济纳》《长调》等10部优秀影片。

  在此后的几届草原文化节上,一批新电影连续出现,比如《斯琴杭茹》《曲别针》《长调》《老哨卡》《额吉》等。在第十一届草原文化节上,共展映了22部影片,其中《遥远的锡林郭勒》《月亮之上》《警察日记》等13部影片均由内蒙古电影集团出品。

  在展示民族电影发展成果的同时,每届电影展映周都会将所展映的影片“下放”到基层,采取院线上映、广场电影等多种方式,让全区人民群众免费看电影,共享民族电影事业发展成果。

  臧志君说,草原文化节的宗旨是遴选文化精品、展示文化精品、传播文化精品,时至今日,电影展映周已经举办了7届,所展示的民族电影精品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在草原文化节的品牌之下,电影展映周也成为电影界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世界格局下的内蒙古民族电影

  时至今日,内蒙古民族电影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路,一路艰辛,一路收获,在内蒙古崛起,在中国扬名,在世界产生着影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说,内蒙古最早的一部电影拍摄于1949年,片名叫《内蒙人民的胜利》,是一部反映草原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影片。正是这部影片,开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先河。此后一直到1966年,内蒙古又拍摄的《草原晨曲》《草原上的人们》《牧人之子》《鄂尔多斯风暴》等脍炙人口的影片,为内蒙古的民族电影在国内争了一席之地。

  臧志君说,1958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了160多部故事片,45部共488集电视剧,153部新闻纪录片,获得了10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以蒙古族著名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宁才等为代表的优秀电影人,拍摄出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展示了草原儿女的才情,树立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形象。

  “民族电影最值得骄傲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1981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影片《阿丽玛》;1994年,塞夫、麦丽丝拍摄了3部商业题材电影:《东归英雄》《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当时,这3部电影轰动了区内外,直到现在,好莱坞还在将《悲情布鲁克》作为电影教学片。正是这些优秀影片,推动内蒙古民族电影向问鼎世界影坛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李树榕说。

  2012年5月中旬,由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组成的内蒙古民族电影代表团携8部优秀民族题材电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天边》《老哨卡》分别入选莫斯科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竞赛影片。“这次民族电影展映,向国际电影同行和片商展示了近年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成就。通过展映,让世界又一次了解了内蒙古民族电影发展的现状。”自治区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麦丽丝说。

  2002年至2015年,我区拍摄了《额吉》《唐卡》《阿尔巴特》《草原母亲》《心跳墨脱》《索蜜娅的抉择》《塞音玛吉克的儿子》《斯琴杭茹》等影片,斩获华表奖、金鸡百花奖等几十项国内大奖。一些影片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如2005年《季风中的马》获得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2011年《额吉》荣获伊朗法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奖;2015年《诺日吉玛》在德黑兰第33届伊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

   让年轻人成为民族电影创作的主力军

  宁才说,“民族电影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精神风貌以及民族文化的影片,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民族电影特色鲜明,具有特殊的价值。内蒙古民族电影在国内外屡获大奖,除了电影本身讲故事的能力等因素外,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民族性。现在,内蒙古的电影人开始用创新的眼光去发现和传达丰富的生活元素,使得影片表现的内容越来越人性化、情感越来越细腻,这是民族电影的一大突破。”

  李树榕说:“塞夫、麦丽丝夫妇拍摄的电影,选景和镜头简直无可挑剔,如《悲情布鲁克》、《天上草原》等。尤其是马背上的镜头,显示了他们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和情怀。执导《唐卡》的年轻导演哈斯朝鲁、《额吉》的导演宁才等,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演员中除了娜仁花这样的实力派,还有年轻演员图门,他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饰演成吉思汗,把成吉思汗的大气和豪气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9年,为了促进我区影视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自治区成立了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自治区财政一次性补贴1000万元,用于电影集团组建后的启动资金,还拨款600万元,作为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专项资金。2011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电影的扶持力度……

  “民族题材的电影并不像其他题材那样吸引人的目光,要获得高票房、高关注有些难度。这些年,我国电影事业发展迅速,影片数量激增,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多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拍出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的影片很不容易。不过,我们老一代电影人会继续努力,更希望,年轻的电影人挑起大梁。民族电影中不该缺少年轻人的影子,因为它们是和时代距离最近的人群,他们对观众需求、对电影的表现手段有着全新的理解。”麦丽丝说。(记者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