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文并用让呼和浩特文化更具魅力

27.12.2016  15:40

每年的旅游旺季,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大召旅游区都会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在这里不仅可以充分体验和感受呼和浩特几百年的历史风貌,更可以看到很多蒙古族的特色文化,除了蒙古族的服饰、工艺品之外,用蒙古文和汉文共同书写的各式牌匾更透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味道,向人们展示着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内的各类指示牌用蒙汉文双语标识

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工作,是蒙古语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平等、语言平等政策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玉泉区大召烧麦一条街上统一的蒙汉文双语牌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突出打造具有蒙古文化元素的成吉思汗蒙元文化一条街、伊斯兰风情通道街,大召宗教文化块区、大盛魁和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打造了市区“四横四纵”蒙汉文牌匾示范街,所带来的良好效果为其它街道牌匾制作提供了参考样板,以点带面,充分展现了首府魅力和城市文化。

不仅是在城市,在呼和浩特的各旗县区蒙汉文并用工作开展的也有声有色。

道路指示牌上的蒙汉文双语标识

位于大青山南麓的托克托县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30个民族,全县总人口2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9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8%,少数民族聚居村9个。托克托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全覆盖,在村容村貌整治中突出蒙元文化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北台基村、哈拉板申村、格图营村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内外的牌匾、标识标牌使用蒙汉两种文字,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墙体通过蒙元文化特色的图案,反映蒙古族生产生活、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内容。

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托克托县还投资1200多万元,在县城范围内打造了东胜大街、云中路、光明路、双河路4条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示范街,整治了窗口单位的内外牌匾,以此引领示范,推动了全县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2016年9月底,托克托县全面完成了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专项整治工作任务,以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工作的优异成绩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献礼。

公交站牌用蒙汉文双语标识

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蒙古语言文字工作,通过科学谋划、扎实开展、树立典型、创新管理等手段,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的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监督和管理,使全市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实现良好发展态势。 2002年,呼和浩特市政府设立了市蒙汉文牌匾管理中心,专门管理市面蒙汉文牌匾和社会市面用文工作。

呼和浩特市还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颁布实施了《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立法工作及其他盟市依法开展蒙古语文工作开创立法先河。2014年4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呼和浩特市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专项整治工作考评办公室。

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过召开牌匾制作企业座谈会、发放宣传单和宣传册、举办蒙古语文翻译、牌匾制作企业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语文政策和地方性法规。招录蒙汉文翻译工作人员,积极联系蒙汉文翻译专家、教授组成翻译团队,编印了《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用文汉蒙对照词汇》,大力推进了呼和浩特市蒙汉文牌匾整治工作。如今,蒙汉文牌匾管理已被纳入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管,使首府蒙汉社会用文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车站售票窗口的蒙汉文双语标识

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效地推动了呼和浩特地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的健康发展。如今,呼和浩特市各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公章、文件头、大型活动和会议标识等,都规范地使用了蒙汉两种文字,其并用率和准确率均达到100%。首府各服务窗口单位实现蒙汉文并用,全市九个旗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部配备了民族语言引导员,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便民咨询服务。

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呼和浩特市蒙汉文并用依法治理效果明显,先后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法制工作先进集体”,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