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蓝旗“十二五”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以来,正蓝旗继续把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改善生态作为该旗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平均每年以15.57万亩的建设规模整体推进,使工程治理区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植被盖度普遍增加,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防护功能明显增强,使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得到了有效治理,遏制了土地沙化的扩展蔓延。
“十二五”以来,正蓝旗坚持以飞为主,封、飞、造结合;以灌为主,灌、草、乔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并把飞播造林与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通过生态移民,将牧区沙化较为严重集中连片的夏营地和适宜飞播的沙化土地实施了飞播造林;对达到始封条件的疏林地进行封山育林;对城镇周边沙化的土地进行人工造林;加快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2011-2015年,该旗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77.85万亩,总投资达9109万元。其中飞播造林34万亩,封山(沙)育林29万亩,人工造林14.25万亩,工程固沙0.6万亩。各年度均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各项工程建设质量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同时使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2015年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4900亩,其中公路绿化65公里,面积8300亩,城镇周边绿化4500亩,村屯绿化7个,1000亩,厂矿园区绿化4个,1100亩,总投资10175万元。
经过5年治理,治理沙化土地77.8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近100万亩,生态防护功能逐年增强,浮尘、扬沙及沙尘暴灾害天气明显减少,牧草产量普遍提高,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65%以上,土地沙化退化趋势得到整体控制,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初步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的态势;资源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0.46%,提高0.66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09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3亿元;通过林业惠农惠牧资金的投入,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7662元增加到2014年的12664元;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大部分项目区可采种、采条、打草,形成了新的种源基地和后续产业基地,同时促进了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保证了牧业稳产增产,为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尼木德白河)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