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一幅历史性变迁画卷在乌海湖畔展开

03.06.2016  12:41

   住上砖瓦房、走上平坦路、吃上放心水、用上安全电、小病不离乡、活动有场所、购物有超市、人人有保险……今日的乌海农区居民,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动下,正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上,生产生活发生着历史性的变迁。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乌海市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2016年,乌海市提出,进一步强化“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扶贫脱贫工作导向,将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全面深入推进。一幅五彩斑斓的历史性民生画卷在乌海大地上徐徐展开。

   ——乌海市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纪实

  村里建起了公办幼儿园。 石历增 摄

     


      村里的办事大厅方便群众。 石历增 摄


      农区有了环卫工。 石历增 摄

标准化卫生室方便农区居民家门口就医。  石历增 摄    

土地流转给企业,农民变工人。于海东 摄

   一项没有什么条件可讲的工作

  乌海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十个全覆盖”工程,市委书记宋亮说:“这项工作没有条件可讲,没有余地可退,要作为政治责任,带头带着感情作部署,抓落实。”

  在工程推进中,乌海市各级干部发扬干事创业的韧劲和干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向自治区和乌海市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乌海市结合地区实际,统筹全局、科学部署,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市、区、镇、村四级规划紧密衔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层层进行包干,形成了“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确保了项目快速高效推进;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施工期间进驻项目区,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政策指导、质量监督工作,实现主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为整合各部门力量,合力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实施,乌海市结合“自治区万名干部下乡驻村”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部门包村”活动。驻村、包村干部与农区群众同吃同住,讲政策、说思路、谈措施,广泛发动群众,提高了农区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截至目前,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共完成危房改造6096户;解决21713人安全饮水问题;街巷硬化285.83公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1台,新建10千伏线路11公里,完成一户一表12000户;建设无线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3个,广播“村村响”工程19个,安装户户通8709户;新建幼儿园2所;改造卫生室17个;新建文化室21个,文化活动广场19个;新建便民连锁超市22个,商品配送中心2个;农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027人,发放高龄津贴129人,农村合作医疗应保尽保。

  乌海市2016年计划再投资2.68亿元用于“十个全覆盖”工程。今年将农区土房、砖包土房全部列入危房改造范围,计划再改造危房500户,现已开工建设167户;街巷硬化127.64公里,已开工93.7公里;将11个村的农村饮水工程进行巩固提高,实施农网改造工程11处;“村村响”建设应急平台1个,安装户户通150户;计划改造卫生室7所,改造农家店7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目前参保3027人。

  现在,走在乌海农区,爱美的女人穿着高跟鞋走在村里的街路上,爷爷奶奶推着幼儿推车在村口小公园里散步。“以前都是土路,车一过都是灰尘,穿高跟鞋、推婴儿车想也不敢想。”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村民李海梅说。

   一般就是白干一流才算完成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乌海提出了“一般就是白干,一流才算完成”的理念,突出打造“业态、生态、形态、动态、文态”特色亮点,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发展、基层党建、人居综合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档次,并明确提出了今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2016年,乌海市提出了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提标扩面”的思路。提标就是要提高“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标准,贯彻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的服务;扩面是将所有行政村、自然村、涉农社区、城乡结合部、沿路沿线散户、工矿区农场农户纳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范围,确保不漏一村一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为了长远发展,今年以来,乌海市已经完成了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的村庄规划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了“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图纸”。市级配套资金已向三区拨付到位,基本用料准备充分,沿路及村庄植树绿化工作基本结束。积极推进“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完成土地流转3.39万亩。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确定需要政府招标的153项中,已完成146项的招投标工作,7项正在办理手续。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普惠式工程,房子建好,路修好,最终还是要靠产业使农民富起来,把年轻人、产业带头人留住。因此,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乌海市将村庄发展与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产业有机结合,根据不同镇、村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鼓励农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符合地区实际的农家乐、葡萄酒庄、温室种植等生态高效特色产业,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现代农业,以产业支撑农区建设、促进农区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转变。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各家各户、田间地头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带、帮带作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积极投身于“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当中。

  乌海市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实施道路硬化、道路降尘、裸露地表绿化、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沿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矿区环境整治工作。积极鼓励村民开展房前屋后绿化,建设“美丽庭院”,发展庭院经济,营造绿色美丽村庄。依托乌海湖黄金岸线,把沿路沿线、沿河沿湖地区作为重点,加大农区园林绿化力度。

  在打造绿色美丽村庄的同时,乌海市全面推开行政村、自然村、涉农社区、城乡结合部“十个全覆盖”工程,全力打造特色亮点,带动提升“十个全覆盖”工程整体水平和档次;编制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打造黄河沿线示范新村。

   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农区长远发展

  乌海市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城市化率高、城乡一体化政策启动早的优势,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在实现了城乡户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政策一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产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及工程运行、农区长远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

  乌海在农区强化了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农区综合管理制度,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范围延伸到农区;建立农区三级联动的应急供水机制,将农区供水管网纳入城市供水体系;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内交流制度,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以海勃湾区为试点,实行“十大员”(治安员、科技员、调解员、保障员、售货员、文化员、卫生员、城管员、绿化员、环卫员)制度,为全面提升农区管理服务水平积累了经验。

  建立农区环境卫生长效运转机制。将农区环卫保洁运转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市、区、镇各承担1/3,为各村配备保洁员,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有条件的村庄实行环卫市场化管理,初步形成“村集、镇运、区处理”的环卫保洁模式。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开展了“美丽庭院”“美丽乡村”创建评比活动。

  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将街巷硬化工程纳入农区公路管理范围,由三区交通局进行养护管理;在人流密集的路段安装路灯;开通了镇、村间的免费公交,建立了完善的乡村公交网络;为条件较好的村庄配备建设供气、供暖、上下水等设施,实现城市资源向农区延伸。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个全覆盖”工程让乌海市“各美其美”的农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区居民对于自身的身份和生活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乌海市各级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毅力为民缔造福祉,让群众全面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里。(于海东)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3日05——08版     

  

[责任编辑 马铃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