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 大力推进巴彦木仁全面达小康

03.02.2016  16:39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全党同志看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懂得没有农村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农牧民幸福感、获得农牧民信任感、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强基固本工程。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示范区始终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产业发展为重点,共享公共服务为目标,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结合实际,全力改善基层基础设施配套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015年4月15日,巴彦木仁苏木发生5.8级地震,致使“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内容大幅增加,涉及危房改造、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等主要领域。示范区按照同步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主动作为,合力攻坚,于2015年底基本完成了“十个全覆盖”和灾后重建的主体建设任务。下一步,示范区将按照盟委行署总体部署,坚持“1+3”规划引领,(即,一个村镇体系总体规划引领村庄布局、产业布局、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布局三个专项规划),合理调整优化村庄规划布局,大力加强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强化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大力推进巴彦木仁全面达小康。

   一、坚持规划引领,合理调整优化村庄布局

  示范区托管的苏木辖6个行政嘎查,土地总面积389.3万亩,总人口1374户3081人。由于巴彦木仁苏木位于黄河西岸,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在乌磴穿沙公路贯通之前,当地农牧民主要依靠唯一的黄河渡口出行,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区位一直制约着巴彦木仁苏木经济社会发展,苏木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规划布局很不合理。完善优化嘎查规划布局,加快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首要任务。按照整合集中的总体思路,以苏木老崖滩人口聚集区改造提升为整体重点,集中人财物力量,大力推进老崖滩5个嘎查和乌兰素海嘎查建设,按照规划配套完善安全饮水、村村通网电、村村通广播电视、街巷道路、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同时,按照“嘎查办公场所合建,公共服务设施共用”原则,新建三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共享,发挥整合优势和效益。对于偏远牧区嘎查的散居户采取适度集中改建或翻建,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对于沿黄河因种植河滩地已经形成的危旧季节性生产用房分期分批进行拆除,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的原则,由农民自主建设临时季节性生产用房。

   二、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巴彦木仁苏木农牧民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从事耕地及河滩地种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经营粗放,产业发展单一,农牧民收入不稳定,这就决定了巴彦木仁苏木必须坚持走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做好与示范区产业规划发展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达小康的目标。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示范区产业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各嘎查的基础条件和当地农牧业发展情况,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原则,因地制宜做好嘎查村的产业规划,明确各嘎查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调整重点,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产业布局具体为:在巴彦木仁苏木老崖滩现有耕地种植基础上,引导农牧民以培育蔬菜、瓜果等新鲜有机农产品为主,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充分利用黄河沿线现有河滩地资源,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探索以种植优质牧草和豆科植物为主,发展肉牛、肉羊、奶牛规模化养殖,适当发展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在示范区积极推进“黄河左岸、沙海之滨”乌兰布和沙漠葡萄产业长廊发展基础上,鼓励乌兰素海嘎查库区转移农牧民发展鲜食葡萄种植基地,依托葡萄种植基地及开展葡萄采摘等旅游项目。鼓励偏远牧区嘎查的散居户以梭梭、白刺等沙生植物种植为基础,积极发展苁蓉、锁阳种植等沙生林草种植业。充分发挥乌兰布和沙漠沙水组合优势,结合黄河湿地体验、民族风情展示、沙水文化写生,完善沿黄河地区及老磴口基础设施配套,打造“沙漠小镇、黄河渔村”等特色旅游观光区。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引导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农牧民与市场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全面协调推进,建设美丽巴彦木仁

  我们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突出问题导向,统筹推动解决,加大苏木环境整治力度,强化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推进美丽巴彦木仁建设。

  一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采取规划先导、消零为整、建新拆旧、群策群力等办法,有效破解“房舍乱建、垃圾乱倒、河沙乱堆”“三乱”难题,使苏木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整治房舍乱建,在建立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开展危旧土坯房和违章建筑拆除工作。开展对农牧户宅基地再确认工作,妥善解决宅基地面积不足和超标准占用宅基地等问题。按照“人畜分离、分区饲养”的原则,就近统一规划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整合零散分布的养殖棚圈,优化养殖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垃圾乱倒,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公用厕所和地埋式垃圾池,合理配备垃圾清运车,加快完善垃圾存放清运的硬件设施。并设置公益性岗位,在嘎查内部选配符合条件的村民承担环卫职责,对环境卫生进行定期清扫。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并与居民签定环境区卫生责任状,对道路沿线和居民门前实行卫生“三包”,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整治河沙乱堆。在叫停乱挖乱堆河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将人口集聚区各处乱堆的沙子进行再利用。动员广大农牧民将河沙精筛后用于地震受损房屋维修和院落平整;对于采沙产生的回填难度大、地下水溢出的大面积低洼处,就地规划修建鱼塘,交村民经营,增加嘎查集体收入。

  二是努力形成“十个全覆盖”工作合力。采取多种方式,坚持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大力宣传实施“十个全覆盖”的重大意义、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巴彦木仁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凝聚广大农牧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积极协调盟直相关部门,最大限度争取土地整理、整村推进、道路建设、产业开发等各类资金,着力加强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用于2015年尚未完工及2016年计划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项目。同时,推动精细化建管,切实抓好安全饮水、街巷道路、村村通等公共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指导苏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各项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住。因地制宜抓好宣传引导,在建立文化墙、发挥活动阵地作用等软件配套建设方面继续下功夫,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正能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