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呼群:深入推进阿拉善盟 “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01.12.2015  09:25

深入推进阿拉善盟“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呼群

  通过参加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的“十个全覆盖”观摩检查活动,参加对阿拉善盟“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调研督导工作,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十个全覆盖”给农村牧区带来的新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牧区公共事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创造性地推动了“三农”“三牧”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农牧民享受到了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群众笑容多了,看到干部亲切了,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我们驻阿拉善盟调研督导组一定上心上手,认真完成好自治区党委政府交付的“三项重点工作”,争取在2016年底帮助阿拉善盟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下面,联系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阿拉善盟农村牧区人居环境与资源禀赋特点

  综合阿拉善盟自然、经济、资源等特点,“十个全覆盖”建设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有利条件主要是嘎查村、自然村及农村牧区人口少;经济基础和农牧民生活相对较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刚完,积极性高昂。不利因素主要是牧业嘎查分布极度分散,有些位于沙漠腹地和漫长的国境、省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全覆盖难;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科技成果应用率低,嘎查村屯绿化美化难度大。

  二.几点思考

  根据阿拉善盟实际情况,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中应注意统筹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对于沿路、沿线的嘎查村,城(镇)中村和城(镇)郊村以及自然、经济、资源条件好的嘎查村,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品位高端、精致亮丽、乡风文明的嘎查村。同时,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嘎查村,也要下大力气,克服困难,争取保证“十个全覆盖”建设内容不缺项,建设标准不降低。

  2.处理好农区“十个全覆盖”与牧区“创新覆盖”的关系。阿拉善盟牧区居民极度分散。同时,分布在漫长国境线与省界线的嘎查村和散居农牧户具有守土戍边职责,不宜实行转移安置。在农区,自然村“十个全覆盖”能集中实现,但是对上述居住偏远的牧区嘎查村要提供通电网、通油路、建标准化卫生室、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确有难度。这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十个全覆盖”。

  3.处理好建设进度与建设质量的关系。一定要把质量管理纳入“十个全覆盖”工程全过程来抓。确保建设质量,让老百姓放心满意。

  4.处理好他山之石与本地原创经验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特色之路。

  5.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牧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工程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在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要素,探索运用市场思维、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推动项目建设。

  6.处理好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的关系。“十个全覆盖”对广大农牧民是一项普惠政策。但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和孤寡老弱病残特殊群体,要改善居住条件也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对这部分群体,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的办法妥善处理。

  7.处理好“十个全覆盖”与产业发展、党建的关系。“十个全覆盖”要与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农村牧区产业布局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和后劲,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三.几点建议

  1.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领。要把“十个全覆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对农区,即灌溉绿洲地区,尽可能采取全要素整村“十个全覆盖”建设模式。对牧区,要注重实用和居住环境品质的有效提高。对于不易集中建设的公共设施可以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有效解决。对半农半牧区,要建设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有机融合共同繁荣发展的村落。

  3.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农牧民长期受益。

  4.统筹生产力布局,实现科学发展。根据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结合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科学优化嘎查村布局。

  5.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助力“十个全覆盖”和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光能风能等资源优势,大力推广风光互补发电装置,解决牧户用电困难。

  6.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让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牧区。在“十个全覆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现代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让广大农牧民特别是守土戍边的农牧民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作者为自治区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派驻阿拉善盟调研督导组组长)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