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戈锋:“十个全覆盖”工程 稳增长惠民生补短板促和谐的有力抓手

30.11.2015  09:33

“十个全覆盖”工程稳增长惠民生补短板促和谐的有力抓手

戈锋

  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广大农牧民过上了“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广电有节目,活动有场所,户户通上电,校舍保安全,购物家门前,小病不出村,老来有保险”的幸福生活。

  看着农牧民朋友的张张笑脸,听着基层干部群众共建幸福家园的信心表达,我对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重大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重要举措,是稳增长、惠民生、补短板、促和谐的有力抓手。

  首先,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利于稳增长。“十个全覆盖”工程点多、面广、量大,投资大,吸纳劳动力多、设备多、原材料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嘎查村达9388个,完成投资561.04亿元。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区经济增长7%,全社会融资4994亿元,实现了稳增长的目标。

  其次,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利于惠民生。“十个全覆盖”工程把重点放在“老乡”上,把着力点放在了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都是惠及老百姓民生福祉的好事、实事,也是“以前想也不敢想、梦也梦不到的事儿”,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再次,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利于补短板。如果说城乡差距大,就短在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程度。

  让农牧民住上砖瓦房、喝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补齐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广播电视节目全,文化活动有场所,校舍安全,购物方便,补齐了公共服务短板;“小病不出村,老来有保险”,把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兜底网”织牢编密,“十个全覆盖”工程成为内蒙古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短板的有力抓手。同时,自治区坚持将“变美”与“致富”同步考虑、同步推进,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最后,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利于促和谐。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万名干部下乡驻村,工作队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检查督导,服务群众,把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心坎上。体察民情、体味民苦,每一项工程的实施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

  在观摩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干部的脸晒黑了,干群关系更近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改善,必将加强党建助推社会和谐。

  二.坚决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打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攻坚战,确保农牧民喝上干净水。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解决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十个全覆盖”工程。

  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97260万元,解决了78.1万农牧民和4.1万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年度任务的98%,确保在今年年底前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经验,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工作,让农牧民群众一直喝上放心水。

  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认真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结合国家“十三五”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编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将新出现的497万农牧民提质增效工程列入国家规划,用两年时间解决一半以上新出现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为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年大庆献礼。

  二是规范工程建设,提质增效,实现饮水安全保质保量“全覆盖”。按照农村安全饮水有关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的规范标准,加强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质量管理,通过新建、扩建、改造、配套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深化改革,完善安全饮水工程建后管护机制。要认真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深化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四是因地制宜,推动解决偏远牧区、边境地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结合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加密牧区草场供水基本井建设,规范供水范围,保障人畜基本用水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真正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让偏远牧区、边境地区群众满意。(作者为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