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规划先导打造亮点 描绘乡村新画卷

17.06.2016  02:08

建设村村通道路

坚持规划先导,紧紧抓住重点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仅让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政府不仅帮我家新刮了腻子、吊了顶,而且还给村里符合条件的房子免费上了彩钢顶,既保暖又挡雨,再不会像以前一样,一遇下雨天,房屋四处漏水,地上摆满了接水的脸盆……”说起居住条件的变化,海南区赛汗乌素村前进村民小组的王在宝乐得合不拢嘴。

去年,在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海南区规划建设了集中养殖区、柴草集中堆放区,并将以前杂乱无章的猪圈、羊圈进行统一改造,新建成的圈舍配有彩钢顶,远远望去整齐划一。王在宝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不仅如此,政府还帮他家拆除了旧车库,建起了新车库,如今,开着农用车走在村里的平坦道路上,王在宝的心情格外舒畅。

“政府为我们铺好了致富路,让我们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目前,我们全家已把发展养殖业提上致富日程。”王在宝高兴地对记者说。

围绕“十个全覆盖”总体建设目标,立足三区不同发展实际,我市将“十个全覆盖”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从村庄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科学规划,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蓝图”,紧紧抓住重点。

一是实现农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村庄建设和民居整治规划中,各区科学配置新建房屋功能,统一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柴草集中堆放区,完善供暖、供气、上下水、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从根本上改善农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确立“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主体。在规划建设中,各区、各部门突出农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将满足农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作为规划的前提,确保农区居民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使“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认可和积极支持。

三是规划农业全新的发展举措,凸显农区“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模式。各区充分结合村庄的传统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建设了沿黄农业产业带、生态高效农业园区、光伏小镇、葡萄酒小镇、汉唐文化村、黄河旅游村、葡萄专业村等不同文化内涵和产业模式的村庄,为全面提升村庄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树立全市上下全力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我市将所有村庄、涉农社区、城郊结合部和工矿企业的农副生产基地统筹规划,将村庄布局、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分层次规划,倒排时间表稳步推进,全市上下各司其职,全身心地投入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

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的葡萄长廊。

围绕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亮点

近日,走进我市三区,让人感受最深的是紧张而有序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场面和农区居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6月13日,记者来到海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鸟巢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现场,只见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座观光园的核心建筑已初见雏形。

“大型鸟巢温室采用立体式智能雾培技术种植蔬菜、水果,其产量相当于180亩普通温室的产量,眼前正在建设中的大型鸟巢温室仅仅只是鸟巢观光区的一部分。”南农公司总工程师樊贵平告诉记者,“鸟巢观光区由一座大型鸟巢温室和七座大小不一的小鸟巢温室组成,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平抑菜价,还能带动周边居民就业。”

看着初见雏形的鸟巢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随行的千里山镇有关负责人兴奋地说:“‘十个全覆盖’建设工程中,千里山镇结合农区实际情况,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巴音乌素村打造“以水产养殖为主,鸟巢温室及雾培蔬菜、瓜果种植为辅”的农业产业链,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创新实验于一体的鸟巢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居民1000多户,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

“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为我市农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为农区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为此,我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一村一业、村企联动”的发展思路,依托不同村镇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亮点。

——突出产业支撑,打造业态上的亮点。2014年以来,海勃湾区流转、征收整合巴音乌素村、新地村、王元地村等耕地9300亩,规划建设彩叶林带、光伏设施农业基地、薰衣草种植基地、鸟巢温室及雾培农业园区、黄河文化风情小镇等项目,打造黄河生态文明旅游产业带和海北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海南区全面整合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依托盐碱地改造项目和葡萄基地建设,整理土地3万余亩,流转土地2.27万亩,组织实施葡萄酒小镇和光伏小镇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化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休闲旅游、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格局。

乌达区结合社区改造,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同时依托乌海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形成了以泽园新村为中心的休闲农业发展区。

——突出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上的亮点。农区环境的全面改善,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提升和拓展,我市将“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与农区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统筹做好“山水绿”文章,全面打造美丽村庄。

围绕乌海湖黄金岸线,我市通过“见缝插绿”和成片造林的方式组织生态绿化,构建生态型、园林型、经济型的农区生态环境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发展村屯绿化,鼓励和支持村民开展房前屋后绿化,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全市各村种植各类乔木、灌木173.7万株。

——突出扩面提质,打造形态上的亮点。我市按照实施“十个全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新农村示范点开发为中心,辐射带动农区面貌的整体改变;着力在产业、企业和农区居民结合上下功夫,构建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升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整体水平。

我市在全面征求农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将农区文化广场、村庄小型游园绿地等项目同步实施,在满足农区居民业余文化需求的同时,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农村缺水少绿的面貌。

——突出激发活力,打造动态上的亮点。我市充分调动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交通流等经济发展要素向农区汇集,大力营造创业创新氛围,不断集聚产业、凝聚人气、激发活力,努力建设生机勃勃、美丽独特的活力新农区。

同时,我市立足农区长远发展,确保各项工程既能完成、更能传承。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市将街巷硬化工程纳入农区公路管理范围,由三区政府进行养护管理;建立完善的乡村公交网络,开通镇、村间的免费公交;将农区供水管网纳入城市供水体系,建立农区三级联动的应急供水机制。

在公共服务方面,我市制定城镇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农区轮岗服务政策,建立远程诊疗系统,为每位村医配备拥有移动医疗系统的平板电脑、全科医生出诊箱,方便村医日常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内交流制度,推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区延伸;依托便民连锁超市,整合商务、农行、支付宝、邮政、电信等功能,搭建综合型助农服务平台,实现“一网多用”;建立文化培训制度,依托各文化曲艺协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在管理机制方面,我市以海勃湾区为试点,实行“十大员”(治安员、 科技 员、调解员、保障员、售货员、文化员、卫生员、城管员、绿化员、环卫员)制度,为全面提升农区管理服务水平积累了经验;建立农区环境卫生长效运转机制,将农区环卫保洁运转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各村配备保洁员,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初步形成“村集、镇运、区处理”的环卫保洁模式。

——突出文化内涵,打造文态上的亮点。在村庄整治中,我市三区高度重视挖掘和弘扬乌海特色文化,将书法文化元素贯穿村庄建设始终,广泛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氛围。

在新建集中居住区和改造老旧村庄的过程中,我市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村庄特有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习俗,打造不同文化风格的村镇,规划建设了汉唐文化风格的民俗旅游村、欧式风格的葡萄酒小镇、现代农业风格的光伏新村等。

                                                        (文/孟荣  郭丽俊 摄影/虎成  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