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在大草原代代相传

21.04.2015  14:05

——“草原儿女赞·学雷锋故事会”摘登

   编者按:4月16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团委、自治区妇联在呼和浩特组织开展了“草原儿女赞·学雷锋故事会”宣讲活动。

  宣讲者有自费创办草原书屋的牧民,有孝老敬老的热心人,有助人为乐的志愿者……本报将10位宣讲者宣讲的故事摘要刊发,以激励全区各族人民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努力奋斗。

   爱心温暖一座城

  赤峰日报社驻元宝山区记者站记者 王玉清

  2003年冬季,我听说孤山子村有一位农家女竟然让聋哑儿开口说了话。我骑上自行车跑了几十公里的路去采访了聋哑儿教师孙月光,并帮她解决了房舍、学员等难题,有180名聋哑儿童经过孙月光的培训告别无声世界。

  不久,孙月光搬到赤峰市里成立了聋哑儿童学校,我连续12年进行跟踪采访,先后写了40篇稿件。其中《一位农家女15年救助150名孤残儿》被新华社刊发。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我们家里开了一家婚纱影楼,我就和她商定,带上5名员工到美丽河镇为老人上门拍照,开展“一元钱敬老摄影”活动,3天为420名老人拍摄了照片。很快,“一元钱买药”“一元钱理发” “一元钱打车”等项目在赤峰市不断涌现。志愿者队伍达100多支,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达1万多人。

  2013年夏季,我在向阳小区采访时,发现一位82岁独居的老太太没有低保,就找到街道帮她解决了低保问题。老太太时常打电话要请我吃饭。我想,大娘请我吃饭是因为缺少精神慰藉。于是,我们组织成立了玉龙道德氧吧志愿者协会,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目前,协会组建500多个“敬老陪聊”小组,会员已达2200人,为500多名老人提供了服务。

   用儿女心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鄂尔多斯市民 哈斯塔娜

  我1986年从科尔沁草原来到鄂尔多斯生活,2004年我因腰椎间盘突出而提前买断工龄下岗,我丈夫也因病办理了退养手续。当时,每个月仅有900多元的生活费,儿子和女儿都有病,一家人生活得很艰难。

  一天,我在布日都梁镇袁家梁村发现一对老夫妇穿得破破烂烂,坐在门口一言不发,显得特别孤独无助。经过了解得知,这对老人唯一的儿子因病去世,现在无人照顾,日子过得十分可怜。这让从小失去亲生父母的我产生了照顾他们的念头。

  于是,我正式认这对夫妇为自己的父母。从此以后,每个周末我都要去照顾他们,给他们买好一个星期吃的蔬菜、水果,再帮他们洗衣服、收拾屋子,临走时还要做一些熟食放在冰箱里。

  2008年,我的母亲因患心绞痛住进了医院,我日夜守候在病床前,为母亲熬药、喂药……同病房的患者知道我不是老人的亲生女儿时,都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母亲去世后,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我和丈夫把他接回家。可是命运多舛,不久父亲因脑梗、高血压、糖尿病导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在床上。2012年9月,我的丈夫因突发性心梗,永远地离开了我,照顾父亲的重任落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丈夫的离去让我悲痛欲绝,但我从没有让老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直到他去世。

   义不容辞服务国防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 乌兰图娅

  我从小一直生活在边境一线苏木,家离中蒙边防线只有50公里。边境牧民有个好传统,就是把拥军守边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年以来,巴彦淖尔军分区和市委宣传部组织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我被吸收为理论宣讲员。6年多来,我跟随宣讲组,在牧区、农村、学校、连队和社区宣讲120多次,行程5600多公里,受教育群众3400多人。

  我的家乡自然环境恶劣,驻军单位分散,交通运输很不方便。特别是边防哨所,距离连队远,往往十天半个月才运送一次水和食物。我动员亲友和邻居,经常为哨所运送水和肉、菜等物资,为他们提供生活物品。

  一次,我和弟弟骑骆驼给哨所送东西,半路遇到了强沙尘暴,前面是更难走的30里戈壁路,我坚持把东西送到哨所。

  有一次,雪后送战士的路上,车滑出路基,差点冲到5米多深的山沟里;还有一次,在为连队送水的路上,车熄了火,我在寒风中修了4个多小时,被冻成重感冒;有一次,我为连队送信息的路上遇到山洪,摩托车被冲走,人跑到高处才幸免。还有一次傍晚,我带着弟弟从哨所往回走,半路上车坏了,狼就在车外用爪子不停地抓车门。这些困难我都克服了,继续坚持为战士们送物质,战士们见到我,总是亲切地喊我“草原上的马兰花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