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记者走基层】面塑爷爷渴望有个学生

23.07.2015  19:09

   主持人语

  如何将传统的东西传承下来呢?有人选择将其“原汁原味”的保留,有人选择与当下生活结合改良创新,个人志趣、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承传方式。而不论是何种形式,人们总希望传统的东西,能够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中,继续展示它的魅力。

  传统魅力何在?其实就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日常的重复性,可能模糊了我们发现传统给予个人的影响。所以,有时我们需要一个外围的视角,来发现生活的特别之处,尤其是传统为我们描绘出的那些画面、弥散出的那些味道,往往是历久弥新。

  为此,本报派出2路年轻记者分赴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采访,并与我们连线,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带我们发现传统的新魅力。——张荣

  原标题:面塑爷爷渴望有个学生

  听说记者想上门瞧瞧他的面塑,73岁的王自勉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明天你们一定要来,到了小区我出去接你们!”

  提起王自勉,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金川社区的人们都称其为“面塑爷爷”。

  翌日8时,雨后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有些清凉,白发苍苍、有些清瘦的老人已经等在了小区门口。一进王老的家门,客厅茶几旁的一个两层玻璃柜立即吸引了我们的眼球。里面摆满了飞鸟、家禽,还有各种野生动物形象的面塑作品。王老打开柜门把这些宝贝轻轻地拿出来摆在桌上,乖巧的小兔、精灵的小鸟顿时就像是从笼子走进大自然般变得惟妙惟肖。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了面塑面团的调制、色彩的调和等方法,说话间还从沙发旁拿出了一个箱子,钳子、锥子、镊子、剪刀、雕刻刀等各种工具应有尽有。王老还很自豪地说,作品经常在社区作展览,每次都能吸引很多居民驻足而观。

  谈起与面塑的渊源,王老笑言,自己是退休后才学起了面塑,但一学就上了瘾。

  “2004年,儿子办的书画培训班准备开设手工课,当时我是书法老师,就主动请缨教这门课。可是我没有一点绘画基础,就去书店找教材,恰好在那时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面塑技法与应用》这本书。它对我的启发很大呀,书上有作品彩图展示,精美、生动,而且原料好找,面粉、糯米、蜂蜜,按照比例配兑就行……”王自勉老人言语间充满了快乐的味道。

  2003年退休的王老曾是化肥厂的化工工程师,他爱琢磨,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做面塑,别人能做的,为什么我不能做,只要我肯下功夫,肯定能成功。我从简单的黄瓜、西瓜、辣椒入手,随着自己的面塑技法逐步成熟,内容也丰富了,人物、动物,都可以做。”他说。

  “我一直在寻找喜欢面塑的年轻人,免费教学也可以,可惜几乎没人来学……”见到记者,老人道从2014年开始,王老在寒暑假免费教授面塑技艺,社区免费提供教室。用王老的话说:“我学了11年的面塑,现在做义工,就想在有生之年能培养、传承这门技艺。”据他讲,去年班上还有40多个孩子,今年不知什么原因,只有十几孩子在学。看着班里孩子在逐步减少,王老很失落。

  采访结束时,老人说出自己的心愿:“希望有生之年,有个学生专门来学习面塑,我不收一分钱,手艺全部传给他!”(记者 阿妮尔 郭俊楼 达古拉)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