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淇 人生如画

17.02.2015  13:23

  在内蒙古文学界,许淇的多才多艺众所周知,他作画,中西合璧,自成一派;作为文,华章精美,硕果累累;他做事,勤奋踏实,一丝不苟。然而,记者通过对他的采访,得知他是学绘画出身,之后涉略多个文学领域并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本文便以画入手回眸他近60年文艺道路上的诸多骄人业绩,探究他为自治区的文化建设笔耕不辍、沤心沥血的精神渊源。

  许淇的名声,是从我的长一辈人中所闻。大寒时节,记者慕名去包头市专门采访了他。几句寒暄之后,进入正题,果真是出言不俗,虽然没有文人墨客的架子,却是儒雅得体,让人肃然起敬。

   散文大家的成就与风范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一个艺术家。论文学,小说,散文,随笔,样样精通,尤以散文成果最著。已出散文小说集多种。他的散文,语言凝炼,文字优美,视角独特,意境幽深。成为文坛公认的散文大家。他写小说不多,上世纪取材于社会生活的作品,写市井众生,官场人物,往往着墨不多,而神形逼肖。以后又有一批以欧美文化大师为素材的小说,选材精,立意深,语言美,似乎在追求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总体风格,有讽喻,有鞭笞,基调还是含蓄蕴籍,温柔敦厚。

  许淇祖籍上海,在南方长大。大学毕业后,来到内蒙古支援边疆。先后任矿务局工会干部,教师,团市委《包头青年报》编辑、记者等。1958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处女作后,即开始业余创作。1960年调包头市文联任刊物编辑。1980年从事专业创作。1983年任市文联主席。1990年连任文联主席。现为包头市文联名誉主席,一级作家,包头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内蒙古作协名誉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作品有由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第一盏矿灯》《呵,大地》;散文诗集《北方森林曲》《许淇散文选集》《许淇散文诗近作选》《词牌散文诗》;作品《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外国卷》曾获《人民日报》散文征文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索龙嘎文学创作两届一等奖、一届二等奖,连续两次获《星星》诗歌创作奖,获第九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个人传记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新诗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等。

  许淇的散文为国内同行普遍推崇,也是广大散文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散文以清新、隽永为上,许淇的散文既有南方的青山绿水,也有北方的苍莽粗犷;既有南方的小巧玲珑,也有北方的大气磅礴。同行们都说,许淇的散文不但是一幅幅绘画,而且蕴含哲理,启迪人生。

  包头市文学园地的一面旗帜说许淇是包头文学的旗帜,并非因为他曾任包头文联主席多年且至今仍为包头文联名誉主席,而是因其创作成就之巨。许淇在包头,而且在内蒙古文坛也应该是个特例。

  许淇是美术科班出身,却先以写作成名,他第一篇在《人民文学》这个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的作品,是散文《大青山赞》。那是1958年的事,作者刚刚21岁,也是他踏上内蒙古高原仅仅两年的时候。50多年后的今天,许淇已经出版了19部文学作品集,2部画集,总字数300万。

  许淇在包头市,也是文革受害者之一,但对于文革不堪回首的往事,态度却是出奇的谦和,让人深感他文人的厚重笃实。面对成就,他没有一丝的傲慢自大,确实是难得的榜样文人。

  许淇成熟了,他的创作因此一发而不可收,作品遍布于全国各地报刊,他走大漠,进草原,钻森林,上矿山,下工厂,整个内蒙古大地处处可听到他那时而婉转,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时而空灵的心声,从1981年至2011年,这些心血之作又结为18部集子,不到2年就是一部,其中不乏引起文坛瞩目的创新和力作。

  在包头市,无论是同辈,还是中青年一代,许淇可以说是声名赫赫。他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他对晚辈的孜孜不倦。无论是搞活动,还是做培训,他从来没有过劳累的怨言,没有过一点点牢骚。心态永远是平和的,积极向上的。有的同志尊他为包头市的“市宝”,包头文化事业的奠基人。因此,在退休之后,不少社会文化活动还经常有他的身影。

   中西手法俱佳的画家

  许淇求学时学的绘画,他的画作,特点鲜明:中西兼通,既画油画,也画国画,而且出手不凡。这要缘于他自小打下的基础。许淇早年学画,毕业于苏州美专,并师从刘海粟、林风眠、关良三位大师,许淇在这些大师门下学艺,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得以浏览世界名画和大师真迹,得其真传,眼界和技艺自然要高人一筹。除创作传统新文人画外,又多作现代彩墨画。许淇的画用色非常漂亮,不凌乱浮夸,既不单调,也不图复杂,非常精准,风格厚重古朴,可以说无论是在构图、用色、层次感的塑造上,许淇都是用心雕琢过的,其作品确实是永不过时的精品。

  许淇不喜欢人们说他“多才多艺”,也许是他的真心话。不过,只有“人生如画”,才能更好地诠释他的多才多艺了。

  命运把本应是画家的他,遣送到了塞北,他支边来到了塞上草原,来到了阴山脚下。命运还是眷顾他的,让他从事了文化事业。

  可他始终没有放下他心爱的画笔,早年说是业余,后来变成兼顾,再后来可谓并行,这就有了不少同仁说的他有两支笔,作家和画家许淇。“我一直不能忘情于‘初恋’,浪漫激情尚在,愈老而弥坚。”许淇说,他到法国,不逛“巴黎的春天”却去购买了一幅塞尚的老人像和一幅康定斯基的风景画。

  早在50年代,包头那座孤零零的第一工人文化宫建在荒郊野外,大厅里却有一幅和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样的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画面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栩栩如生。自然,人民大会堂悬挂的是著名画家董希文教授的真迹,而包头第一工人文化宫悬挂的则是许淇的临摹品,用今天时髦的话说——高仿。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你仿是仿不来的,何况那时许淇还是一个20来岁的小青年。这就是许淇,以多才多艺、累累硕果而赢得敬仰的老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如火如荼,我们需要许淇们的道德文章和精湛才艺。(记者 赛男)

  许淇,出生于1937年,原籍上海,现任内蒙古包头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散文学会理事。苏州美专绘画系毕业。1956年来到内蒙古建设边疆。是我国才华横溢并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师从刘海粟、林风眠、关良三大画界泰斗。其诗文质朴,其画中西合璧,艳而不俗,气质纯朴。他与包头情缘深厚,创作了大量歌颂内蒙古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生活工作在包头这片土地上,成为包头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也为《包头史》的编撰贡献了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