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绘就富裕文明美丽农村牧区新画卷

23.11.2015  10:49

深刻领会实施“十个全覆盖”重大意义

绘就富裕文明美丽农村牧区新画卷

  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强基固本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牧野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符合中央要求、切合内蒙古实际、顺应群众期待,给农村牧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起到了凝聚力量、融合民心、转变作风和推动发展的综合效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落实好自治区这一重要决策部署,必须深化对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做到认识上更深刻、更准确、更完整,行动上更自觉、更坚定、更扎实,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用心用情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造福工程在阿拉善实施好,让农牧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

  “十个全覆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益实践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牧区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央、自治区通过实施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大力加强“三农三牧”工作,但“三农三牧”工作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的基本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一特征在阿拉善也十分明显。从农牧业来看,阿拉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发展农牧业先天条件不足,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布局分散,生产经营粗放且结构单一,传统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从农牧区来看,阿拉善地域广阔,农牧民居住分散,农牧区建设历史欠账多,大部分农牧民特别是牧民仍住着土坯房,饮用苦咸水,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从农牧民来看,我盟城镇化率已达到76.7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还将有更多的农牧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无论从守土戍边、畜种保护,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必然会有一部分农牧民长期留在农牧区,在农牧区生活。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集中发力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短板”,全面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瞄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相对而言,阿拉善盟人口少、嘎查村不多,“十个全覆盖”任务不是很重,我们必须全力推进这项工程,在3年时间内完成198个行政嘎查村和所有自然村建设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一是明确思路。综合考虑地广人稀、历史变迁、可持续发展、守土戍边等因素,按照总体上整合集中的思路,推动空心村、生态脆弱村等向苏木镇所在地嘎查村整合、向行政村所在地整合、向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整合、向道路交通便利的嘎查村整合,合理调整优化嘎查村整体布局,统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发挥整合优势和效益。农区和牧区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农区鼓励引导农民从规模小、人口少的嘎查村向苏木镇政府所在地、大的行政村集中;牧区在尊重牧民意愿基础上,适当集中;守边农牧户一概不移。

  二是科学规划。嘎查村布局规划,既考虑多年来形成的村落实际,也考虑未来人口集中、可持续发展问题,实事求是,合理地保留、整合、撤并,全盟统一编制嘎查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对撤并村、保留村、重点发展村进行科学分类,因地制宜对每一个重点建设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具体到每一户、每一条路,不搞贪大求洋和千村一面。城中村、城边村改造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全面融入城市。苏木镇所在地嘎查村按照小城镇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三是分类实施。对于立地条件好、人口相对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的沿线、沿路、沿河及苏木镇所在地嘎查村,从实际出发高标准建设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对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难以延伸覆盖的空心村,以整合撤并、移民搬迁为主,不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边境、边界地区的守边农牧民,从守土戍边、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解决住房、饮水、通电等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心守边护边。

  “十个全覆盖”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益实践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乡村打基础。“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把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改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绘就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的美好画卷,把农牧区建设成为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

  一是着力改善农牧区村容村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突出留住村民乡情、田园风光、村庄风貌和民族特色,对所有嘎查村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对每个村庄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统筹抓好危房改造、街巷道硬化、通水、通电项目和村庄绿化亮化美化,让农牧民住上砖瓦房、喝上干净水、走上水泥路。组织干部发动农牧民群众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整治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便乱堆、柴草乱放、棚圈乱建等脏乱差现象,引导农牧民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环境卫生保洁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把村庄建设得更加整齐干净、优美舒适,使农牧区人居环境美起来。

  二是着力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支撑,把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按照产村融合、产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一批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富民产业,让农牧民能够留得住、富起来,让“十个全覆盖”工程更长久、可持续,让农牧区发展力更强、劲更足。从我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实际出发,严格控制扩大耕地面积,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守住生态红线,适度发展生态节水高效精品农牧业;依托我盟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通过推广种植苁蓉、锁阳、沙地葡萄等沙生植物,建设种植、加工、销售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鼓励农牧民依托沙漠、湖泊、胡杨、奇石等旅游资源,发挥沙漠英雄会等节会优势,打造“胡杨人家”“大漠人家”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借助建设京新高速公路等契机,鼓励沿交通干线农牧民发展餐饮业、修理业、旅店业等路边经济,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单一的种植业、畜牧业向农牧业产业化、沙产业、旅游业等多种方式转变,沙产业、旅游业、奇石产业正在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三是着力改变农牧民生活习惯。在实施危房改造项目时,高标准规划建设,推动旱厕改建水冲式马桶工作,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实施文化活动室项目时,不仅注重嘎查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而且注重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作用发挥,经常性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乡风文明教育,举办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释放农牧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设文化墙,和谐村民邻里关系,让乡风文明起来。引导农牧民群众在茶余饭后、农闲时节自愿到文化活动室读书看报、上网冲浪、唱歌跳舞、娱乐健身,逐步形成良好文明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