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开启智慧国土 助力生态文明

04.07.2017  18:44

——纪念第27个全国土地日系列评论之三     

  从加强环境保护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到推动绿色发展,是认识不断深入、智慧持续彰显的过程。谈及智慧国土,人们通常会想到云计算、互联网。当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正在构建和运行的大数据平台和多应用体系。其中,上天、入地、下海多维度大数据集成融合,已经在国土资源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大数据是智慧国土的基础,通过地理国情普查、土地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监测,以及水文气象信息集成,我们逐步实现了国土资源信息化“一张图”,从而做到对国土空间了如指掌,保障了决策和行政管理科学高效。在此基础上,建设智慧国土,还要强调持续推进国土资源“三深一土”科技战略。更应认识到,建设智慧国土,是国土资源部实施“三深一土”科技战略,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说的智慧,是高等生物基于神经官能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包含感知、记忆、理念、推理、决定等多种能力,能深刻地理解现状、过去和将来,探求真理指导实践。由此看来,智慧当然不仅仅是数据和知识的海量汇集和取用,要在“”和“”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如既使资源家底摸清了,如果得不到新理念的调度,就会与良治南辕北辙。眼下,我国正努力构建“透明雄安”,通过不同空间尺度三维地质模型,分析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全过程地质解决方案,持续护航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正是智慧国土的打开方式。

  智慧国土必然与生态国土、法治国土相辅相成,互为保障。对哪里是绿水青山、哪里是金山银山,普查详查形成大数据,智慧是对二者价值利用做出判断,进而对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进行测算标定。做好耕地保护,要与地下水超采、旱情数据、粮食产量、农民增收数据、国际贸易形势数据联通,形成系统算法,才能科学地休养生息,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这一大局中,国家土地督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才有其定位和序列,辅佐善“”善“”。

  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科技战略的实施,为智慧国土不断凝聚“原力”。深地探测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使我们手握储量、心里不慌;深海探测拓展未来资源能源的蓝海,同时探求地球演化、气候变化前沿问题;深空对地观测则几何级数地提升国家对陆海资源、气候、灾害的掌控和预测预警能力;土地科技创新,更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宗旨,维护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在不断深厚的“原力”之上,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智慧国土才能最生动地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国土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从战略上导向引领、战役上优化布局、战术上彰显效果。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脚下的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河湖、岸线、海洋、荒漠、冰川各据其所,在这一生命共同体上布局农业、矿山、生态、交通、能源、水利等建设项目,运行智慧国土,是以大地为棋盘落子,与人类命运博弈。是的,智能机人在小棋盘上战胜了人类,但我们深知,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代际配置等重大战略性、长远性棋局,必须依靠人以高等生命体的智慧和哲学,胸怀全局,戮力同心,完成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