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横行:微信朋友圈怎么了?

19.07.2015  11:23

  原标题:谣言横行:微信朋友圈怎么了?

  微信朋友圈里时不时传出的剧情反转的新闻、刷新智商下限的谣言总是让人头疼不已,普通老百姓看了后既担心又半信半疑,网警辟谣也是忙里忙外。谣言,让人操碎了心。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2015年《新媒体蓝皮书》,对目前在微信上普遍存在的谣言假新闻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指出微信平均每天需要拦截谣言多达210万次。

  这么多谣言活跃在朋友圈中,不但挑战了广大网友的智商,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为生活中常见谣言:服用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木瓜能丰胸、指甲上月牙是健康“晴雨表”

   以假乱真:朋友圈成了谣言集散地

  “110已经证实不是假的!紧急通知:家里有孩子的,大人都看好了,1000多个专偷小孩、抢小孩的外地人,从江苏省来到了呼和浩特市。苏州已经丢失20多个小孩,已解剖7个小孩拿走器官……”

  看了这条消息的人,不禁毛骨悚然。这则消息除了在呼和浩特被网友广泛转发之外,其他各省市的网友,都纷纷转发了自己地区发现偷小孩的信息,一夜之间,人心惶惶。

  呼和浩特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应急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斯琴图雅表示:“经过核实,近几天,110没有接到过此类报警,这是一条假信息,希望广大市民不要轻信谣言,更不要传播虚假信息,否则可能触犯法律,并因此受到处罚。”

  近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网民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沙圪堵九鼎化工发生爆炸,100多人遇难,并强调消息可靠。然而,经查明,该消息没有事实根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准格尔旗公安局依法对消息发布者处以行政拘留5日。

  新鲜事儿总是不停地激发着社会活力,微博、微信不但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通信工具,还是大家娱乐的主要阵地。

  据了解,微信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社交媒体平台,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5.49亿。尽管主要功能是移动消息留言服务,但微信也常被用作移动支付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要在微信上看5.86篇文章。

  然而,这样时刻有大量信息更新并被转发的平台,却成了虚假的养生知识、没有科学依据的生活百科甚至危言耸听的假新闻滋生的土壤。

  “我之所以转发‘偷小孩’这篇文章,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小孩,周围的同学、朋友大都跟我年龄相仿,孩子也都差不多大。万一这条消息是真的,我希望能给大家一定的警示作用。”呼和浩特市民刘女士表示,转发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

  “一开始看了这条‘偷小孩’的消息,我还怀疑是假的,后来看见朋友圈里那么多人转发,就慢慢相信了。现在,天黑之后都不敢带孩子出去,更不让他自己去楼下玩了。”呼和浩特市民王女士说,不仅自己,身边的朋友也都是这样做的。

  可见,一条虚假消息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威力不容小觑。

  研究显示,微信每天拦截“谣言”多达210万次,内容一般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健康养生、防骗等。

  “其实,微信比微博更容易传播虚假消息。”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王教授表示,微信最大的特点是,大多数都是熟人,要么是直接的朋友,要么是通过群聊认识的。正因为熟悉,所以对彼此的信任度更高。而微博则像是个虚拟的城市广场,陌生人之间也可以随意交流。因此,微信的谣言相对来说具有封闭性,是所有谣言里面最难治理的。

  据了解,目前微信上出现的很多公众号,以传播各类夺人眼球的消息来博取公众的关注,然后推销各类产品进行营销。至于消息的真假,无从考证。(记者 梁亮)

   谣言特点:在网民关心的领域做文章

  短短的一篇网络帖子、一条手机短信、一则网络笑话,看似无足轻重,或许其中已经包含了玷污公民名誉、威胁社会稳定、影响群众生活、破坏国家形象的信息,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关于“偷孩子”的造谣事件,仅2015年,就有广西南宁版“专偷7岁以上孩子”、四川绵竹版“卖冰棍车专偷小孩”、陕西西安版“超市有人偷小孩”和江苏扬州版“女子冒充护士偷小孩”等谣言,但最终都被警方证实为谣言。

  这类信息在微信朋友圈里得到不断转发,是因为转发的人认为,不管信息真假,或许转了就能救一个孩子。这些人就在这无意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

  自媒体时代,民众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一是信息传播者,一是信息接收者。

  互联网、各类即时聊天工具给人们的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有些人偏偏故意利用互联网开放、隐秘的特性和强大的传播力宣泄负面情绪,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

  网络谣言何以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专家认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儿童安全等涉及自身安全的领域成了编造、传播谣言的重灾区,因为这些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更有轰动效应。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人民路派出所教导员陈海生介绍,网络谣言其实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其扩散形式方便。随着手机的普及,转发信息越来越方便,只要动动手指头复制粘贴就能把谣言传播出去。

  另外,其传播速度快。谣言一旦通过网络、朋友圈发布出去,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吸引网友、微友的点击、浏览、关注、转发、评价,而这个数量可能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最重要的是,其抓住了网民的心理。网络谣言内容往往会涉及人们通常关心的食品安全、儿童安全等关乎自己、家人安全的内容。很多网友认为,传播此类消息是一种美德,可以使身边人远离危险。

  网络谣言也经常会通过爆“猛料”来达到某种目的。造谣者用“偷、抢小孩”、“爆炸”、“砍人”等词语来迎合、吸引人的好奇心,以此达到引人关注的目的。还有甚者为了提高公众号的关注度、吸引粉丝,会宣泄一些对社会的不满等等荒唐的情绪。

  陈海生表示,网络谣言往往会在真真假假之间,以假乱真,使人们难以辨别。(记者 阿妮尔)

   打击谣言:自律他律并行

  网络谣言的传播利用了信息接收者数量之庞大、发布方式之快捷,得到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面对网络谣言,大家要擦亮眼睛,学会辨别信息真假,做到自觉不信谣、不传谣。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人民路派出所教导员陈海生认为:“谣言始终是谣言,如果冷静思考、认真分析,谣言还是禁不起推敲的。比如,近期微信圈里转发的‘呼市来了1000多个外地人,专偷小孩抢小孩……’,怎么可能会有1000多人来偷抢孩子?仅此这一点,就可以推翻它。”

  关于怎么辨别网络谣言,陈海生说:“面对网络谣言,人们首先应该多一些思考。先辨认或者推敲,有的网络谣言破绽多多,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其次,要注意信息源是否可靠。信息源往往是判断是否是谣言的重要标准,如果信息不是来自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而是来自段子手账号,那么,消息的可信性到底有多大,想必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断。再有,要多一些求证。遇到难以分辨真伪的信息时,尽量联系当地派出所或者身边民警询问信息内容是否属实,没有核实的内容不要传播,不要转发。可以登陆当地警方、政府部门官方网站查看有没有相关信息或者辟谣信息。”

  其实,辨别网络谣言不难,不要盲目跟风、多做一些思考,便能发现其中的端倪。

  陈海生还提醒网友、微友们,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有些信息不是转发的人多就是真实的,也有可能不知真相的人无意在转发、传播,这时还是需要认真分析。如果对信息的真假拿不准,不要轻易转发。要知道,造谣者、传谣都违法,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

  据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想要从根源上规避谣言,仅靠有关部门的事后惩处还远远不够。人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下,谣言不仅要止于智者,更应该止于治者。不仅要人人睁大眼睛明辨是非,更需要人人都参与到谣言的治理与防范之中。当您发现身边有网络谣言时,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举报,不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记者 阿妮尔)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