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暖人间 大爱相“髓”——呼伦贝尔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纪实

11.06.2015  18:57

造血干细胞(Stem cell ,SC)的干,译自英文“ stem ”,意为“”、“”和“起源”。类似于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并开花和结果等。通俗地讲,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因此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人体的始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从1957年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实现首例移植成功,为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开创了新疗法。逐步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包括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75 种致死性疾病。因为有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千上万生命垂危的患者,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至今,全球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已经有 100 多万例,其中美国就有 2 万多例,每年全球都有5万多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库容2017748人份,实现捐献4748例,还没有发现任何 1 例因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案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救人生命,大爱无疆”。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她)人生命是爱的奉献,是崇高伟大的善举。呼伦贝尔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开始于2004年, 11 年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领跑全区,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道救助工作的一面旗帜,多次得到自治区红十字会及国家红总会的高度赞誉。不仅充分展现了呼伦贝尔的大爱,也更好得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人间真爱,伟大生命救助工程

2004年,内蒙古红十字会启动了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的人道救助工程,呼伦贝尔市积极响应,成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中心”,标志着呼伦贝尔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正式启动。

11 年来,在造血干细胞自治区分库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呼伦贝尔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服务从宣传动员、血样采集、储存运输、信息回访、陪同捐献等各个环节准确无误,志愿服务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市所辖旗市区也迅速组建工作机构,负责宣传动员、政策咨询、沟通联络、征集管理等工作,使全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配型成功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红十字志愿者在人道领域的作用。

回顾呼伦贝尔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服务的 11 年,这是传播人间大爱、真情奉献社会的 11 年,是亮点纷呈、快步发展的 11 年。全市共采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血样 5794 人份,全部存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采集入库量占自治区分库的 19.06% 其中有 15 名志愿者成功捐献,人数居全区首位,并且实现了 4 个自治区第一:第一个成功捐献的俄罗斯族志愿者来蕊翠;第一个向境外(韩国)捐献的志愿者吴霞;第一个成功捐献的蒙古族志愿者齐玲艳;志愿者刘庆和、李慧鹏是同1个单位工作的同事,一个单位有两名成功捐献者,这在全区乃至全国尚属首例。

  广泛宣传,引燃生命希望之光

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不仅具有社会参与面广、民间性和自愿性强的特点,而且还需要奉献精神和科学知识的大力宣传普及,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尽全力将这项利国利民、造福患者的社会公益事业宣传好。

目前,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的医学知识认知程度仍然有限,不少人心存疑虑,甚至恐惧,担心损害捐赠者健康。普及常识,倡导捐献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宣传动员,逐步深入人心。为征募到优质足额人份的志愿者血样,全市各级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不遗余力,广泛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崇高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捐献无损害个体健康的医学知识。11年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们先后深入3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镇(苏木)、村(嘎查)、学校当中,共召开座谈会155余次,向近5.5万人宣传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共刊发公益广告60期、发送公益短信10万余条、发放传单6万张。并结合“5·8”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等重大纪念日举办形式多样的造血干细胞宣传动员活动,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奉献爱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对捐髓救人的认知度。

由于宣传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到位,自2004年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每年采集捐献志愿者血样达500多人份。我市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15名志愿者,成为人人敬仰的“爱心生命使者”,挽救了15条鲜活的生命,使15个不幸的家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来自市图书馆的职工,全市第 15 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宋泽平就是通过媒体及网络了解捐献知识的。宋泽平早在2009年5月就采集了血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2014年底,他与患者初配、高分辨配型成功,并通过了全面体检。今年3月正要赴京捐献的时候妻子祝辉开始担忧,有些动摇。宋泽平通过资料佐证,让成功捐献者与妻子沟通,取得了妻子的支持,赴京捐献,挽救了一名江南女孩的生命。

严把关口,夯实无偿捐献基础

经过 11 年的努力,全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机制健全,基础扎实,动作稳健,与社会各界良性互动,志愿服务发展势头良好,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针对群众捐献积极性高,捐献人群复杂的情况,志愿者在血样采集的时候严把年龄关、多发常见病关、职业流动关,保证了入库志愿者的高分辨率配型成功后,全面体检时的合格率。针对我国资料库中基数少,尤其是少数民族资料更为匮乏的情况,志愿者服务中心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使少数民族捐献志愿者的比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捐献志愿者队伍中少数民族的比例已经达到25%以上,其中包括蒙古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22个少数民族,而且还包括了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血样,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骨髓库的基因类型。特别是俄罗斯族后裔来蕊翠的成功捐献,既是我国首例俄罗斯族后裔的捐献者,也是自治区少数民族志愿者捐献的先例。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志愿者征募工作,不仅丰富了骨髓基因的类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各民族同胞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友爱。

任劳任怨,细致入微动员回访

全市现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5794 人,而全市负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仅有 15 人,与捐献志愿者的比例为 15:5794 。初配成功后,要做好捐献动员,全面体检、陪同捐献,志愿者服务中心志愿者常年超负荷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是没有任何怨言。

为保证志愿者登记信息真实可靠,能够及时沟通联络,全市平均每年要对 2000 名登记志愿者进行回访。很多志愿者无固定职业,通讯号码变换频繁,工作及居住地更换,造成失联。不少志愿者捐献血样时是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现役军人,毕业、退伍后通讯方式改变,失去联络。对于能够设法联系的志愿者必须登门寻访,调查核实,确保配型成功后实现顺利捐献,期间工作极其繁杂、琐碎,工作量巨大。正是这 15 位优秀的志愿者,优质、高效地完成了5794名捐献志愿者的后续服务工作。

退休医生刘秀琴就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她在海拉尔区防疫站退休后,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开启了她播撒爱心的轨迹。8年来的志愿者工作,她不计酬劳,呕心沥血地为造血干细胞工作无私地奉献着,先后对4000多名志愿者进行了回访。在血样采集工作现场,刘秀琴老师用她丰富的干细胞捐献方面的专业知识,耐心细致地解答志愿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体贴照顾每一位志愿者。

贴心服务,打造社会公益品牌

走专业化道路始终是呼伦贝尔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服务的既定目标,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一支热爱事业,乐于奉献、精通业务、会做群众工作的志愿者队伍,是实现呼伦贝尔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事业科学发展的人力基础。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加大志愿者的学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扎实做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的每一环节,用行动诠释责任和担当,使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不断地创造佳绩。

2015年,呼伦贝尔市政府为15名成功捐献志愿者颁发了“捐髓救人 爱心生命使者”奖杯、荣誉证书,以及中华骨髓库内蒙古分库“大爱无疆  生命相髓”银质纪念章。成功捐献志愿者李储晶、滕海山分别获得了呼伦贝尔市的第一届、第二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祝琳琳、刘庆和获得了“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演讲时讲到:安徽志愿者张宝与韩国患者配型成功,为韩国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的故事。故事在打动人心的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的快速壮大,使我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备查资料不断扩容。

十年磨一剑,经过不懈努力,呼伦贝尔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从最初不被人们了解的“新生事物”,到成为了被市民群众广泛了解,并积极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闪光点,成为人道救助领域的又一个强大社会公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