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05.12.2017  09:17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 霍武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新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用新的质量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新时代的质量发展观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满足温饱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必然包含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在供给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必然反映到产品、服务、工程的质量上,表现为质量的不平衡和低水平。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在解决温饱之后,发展将从“数量”转向“质量”、从“速度”转向“效益”,标志着质量时代的到来。对于内蒙古而言,作为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资源依赖性强,技术创新不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质量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内蒙古大地域广,东中西部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差异大,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供给质量不高、供给体系不完善的矛盾,始终是制约自治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一步的发展必须发挥后发优势,依靠技术引进和创新,必须把质量这一核心理念落实在发展上。要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拒绝落后产能转移,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升级,更加注重以质选优、以质取胜。

二、实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做出了坚持质量第一理念的必然选择。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投资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对债务风险的管控力度加大,将加剧这一趋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比重稳定在50%以上,社会对质量的要求更加强烈。另外,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也必然倒逼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阶段。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看,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创新正处于活跃期,催生了新的产业模式、消费模式,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日趋收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提升盈利能力,市场主体推进提升质量也是适应市场的正确选择。从发展的动力转换来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既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求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当前劳动力短缺且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加的条件下,必须找到实现转型升级提高效益的新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同时,提升供给质量,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发展进入攻关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段,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把质量第一的理念贯彻始终。

三、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要求我们全方位推进质量变革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这是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进程中对新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全国上下开展质量强省(区)、质量强市、质量强县的实践基础上做出的新部署。质量发展关系着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升级转型、地区经济增长、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等方方面面,同时,质量发展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产业结构、管理体制、质量人才、市场环境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这也充分反映了质量工作突出的市场属性、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需要我们把质量强国战略作为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加以推进。需要我们通过理念、政策、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切实推动质量变革。在理念上,要让“质量第一”成为社会共识。在政策上,要营造鼓励技术创新、激发质量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的政策环境。在制度上,要打破行业垄断、壁垒阻隔和地方保护,营造竞争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在治理方式和监管模式上,要推动企业承担质量提升主体责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企业质量文化;努力推动社会各方参与,发挥群众质量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营造良好的质量社会共治环境;作为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在坚定不移地推行“放管服”改革同时,还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质量监管变革。在体制机制上,要切实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下,形成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打牢建设质量强国基础,推动内蒙古由资源大区转变为质量强区、品牌大区。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