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情况

15.04.2016  14:38

林业厅政府网4月15日讯  一、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保护区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加快推进保护区信息化,逐步建立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信息化体系,对促进保护区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和服务便捷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贺兰山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六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生物多样性中心。1995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单位。为加快推进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进程,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着力加强生态文化传播与宣传,不断完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通过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促进生态文化发展。

(一)组织机构

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由管理局办公室具体负责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其他相关科室积极协助配合,形成强有力的信息化组织体系。

(二)总体规划

为加快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2012年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期限为5年。建设领域包括保护管理、公众教育、基础设施、社区发展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科研宣传、林火监测预警、数字通讯、信息网络、资源数据库建设等。

( 三)建设业绩

2006年建设模拟通讯基站3套,分2批次配备对讲机100余部;2013年以来建设高清森林防火预警监控18套、分控终端6套、调度指挥中心系统设备及GIS平台、烟火识别等相关软件1套; 2010-2013年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完成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购置红外触发相机43部,用于保护区自然资源监测。

( 四)科技支撑

依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及相关企业开展项目规划设计、课题研究和施工建设。

(五)管理制度

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结合保护区目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一是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了《贺兰山管理局机算机设备管理制度》、《贺兰山管理局网络管理制度》、《贺兰山管理局涉密计算机使用维护制度》、《网站信息报送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全部签定《贺兰山管理局保密承诺书》,规范了信息化建设的行为,为管理局的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完备的应急机制。制定了《贺兰山管理局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工作管理制度》,GPS巡护数据与谷歌地球同步使用,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岗位实行全天值守,做到上下联动、及时互通信息,保障了全年森林防火信息安全工作无事故。三是建立信息制作与发布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报送审批格式和流程,确保所发布信息的正确性、权威性和不涉密。逐步形成保护区信息安全体系,为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推广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四是加强电子政务和门户网站建设管理。对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门户网站和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网,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做到保密不泄密,确保网络的顺利运转。

( 六)投资情况

2013年投资650万元建设数字高清防火视频预警系统9套、监控指挥终端1套、分控室3套;2015年投资150余万元建设数字高清防火视频预警系统3套、分控室2套、改造原有监控设备4套。

二、示范建设总体思路、进展与成效

(一)总体思路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继续加快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在全国林业系统选择了5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其中。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有关通知精神,为了全面提升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坚持“发展促和谐,和谐促保护,保护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发展是解决保护区一切问题的根本”的工作思路,特制定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方案。

( 二)建设进展

2011年至2015年,陆续新建及改扩建基层管护站19处、新建管理站2处,2016年拟新建管理站1处、维修改造管理站3处,基本完成基层管护站业务用房建设,购置巡护车辆5台、小型森林消防车2台;2006年建设模拟通讯基站3套,分2批次配备对讲机100余部;2016年拟在原有模拟通讯基站的基础上建设数字通讯基站6套,形成基本覆盖保护区的数字通讯网络;2013年以来建设高清森林防火预警监控18套、分控终端6套、调度指挥中心1套; 2010-2013年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完成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购置红外触发相机43部,用于保护区自然资源监测。

(三)建设成效

1、资源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了一批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库、贺兰山植物名录数据库、野生动物名录及属性信息数据库等。实现保护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林业业务数据库的统一建设,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更新、查询、导入、导出、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

2、建立保护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森林防火林火监测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基于 ArcGIS 平台的森林防火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利用无缝融合及智能 图像识别技术 ,实现视频实时采集分析、烟火准确识别、火点精确定位、火情蔓延趋势推演、扑救指挥的辅助决策、灾后评估等多方面功能,形成保护区森林防火的完整业务链。实现对整个保护区三维地形数据、林区数据、林斑数据等三维场景的展示、漫游、飞行以及保护区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调度指挥等功能。

3、加快门户网站建设步伐。管理局以全面实现信息化应用与服务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统一信息化平台为突破口,加大力度推进门户网站建设。2008年建成了保护区门户网站,经过多次改版,页面设计、调整结构功能,使信息发布、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功能逐步完善。2014年完成了以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保护区子站建设。主要用于扩大信息服务,加大信息交流力度,同时加强网络视频、音像等信息服务,丰富信息形式和内容。管理局局机关先后接入全旗电子政务网,实现电子公文传输,并接入当地财政财务专网,进一步提高了办公效率。

4、在原有模拟通讯基站的基础上建设数字通讯基站,配备数字对讲机,形成基本覆盖保护区的数字通讯网络,有效解决通信盲区多、通讯联络不畅的实际困难。另外,本年度拟建设调度管理指挥系统,将其并入管理局指挥终端进行有效管理。

三、示范建设措施体会

( 一)主要措施

1、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项目专项资金开展保护区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

2、贺兰山作为阿拉善盟重要的水源地和绿色屏障,被称为阿盟人民的“生命山”,一直以来受到盟委行署、阿左旗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对贺兰山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财力、物力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3、社会各界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十分关注,这就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也为开展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 二)经验体会

国家林业局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列入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的行列,给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归纳起来就是建设“五大体系”提高“两个能力”。“五大体系”是指:基础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档案管理,最终建立有效管理长期监督的考评机制;法规与执法体系——建立并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或办法,明晰土地林地权属和不定期管辖权限,依法行使自然保护区资源行政管理权;保护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系,落实人员编制和管理经费,编制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完善保护基础设施,加强职工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加强国内、国际交流,构建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生态旅游体系——必须编制科学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通过生态旅游促进保护区发展,促进社区和谐,促进生态教育。“两个能力”是指:科研监测能力——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资源本底调查,建立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宣传教育能力——建立专用网站,制作宣传材料,设立访客中心和野外宣教点,编写有针对性的科普教材等。

作为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单位,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向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汇报示范保护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并与有关部门多沟通多联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为示范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示范建设计划

以201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积极开展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形成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安全稳定的信息化格局。

1、2016年计划投资80万元建设数字通讯同播基站8套购置数字对讲机30部,形成基本覆盖保护区的数字通讯网络,并完善调度管理系统。

2、利用项目资金购置红外相机、固定翼无人机开展保护区马麝、岩羊、马鹿疫源疫病、种群数量、生存现状专项调查与巡护监测。

3、2016年计划投资90余万元建设数字高清防火视频预警系统2套,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远程高清视频监控覆盖范围。

4、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及综合信息核心平台系统培训,培训业务骨干及管护人员50人.次。

5、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利用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快速传播保护区建设发展正面信息,积极引导舆论,充分发挥保护区科研宣教能力。

6、整合自然保护区现有信息化管理资源及平台软件系统,建立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易于维护和更新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保护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良性互动,及时了解和掌握保护区生态系统、物种及各种资源分布的动态变化,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监测能力和自然保护区科学化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和宣教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