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用发展筑牢幸福“根基”

28.07.2016  15:39

高新项目纷纷落地,城市道路四通八达,街道社区设施齐全,公园绿地随处可见,阡陌乡村幸福覆盖……如今,赛罕区的现代化城乡魅力正通过每个项目、每座村庄、每条道路、每座桥梁、每栋楼房、每株树木散发出来,一幅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丽画卷正在展开。

这是一幕幕发展与幸福的场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赛罕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资金更多地向民生倾斜,随着城市扩容、民生改善、农业结构调整一系列重要举措的实施,不仅为经济持续增长积蓄了后劲,更是让赛罕区经济社会发展坚实稳定,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都市现代农业生机勃勃

蔬菜种植,一直是赛罕区名声在外的一张名片。“十二五”期间,赛罕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布局,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五年来,累计投入支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8亿元,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厚墙体温室综合占地面积达到5.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8个,500亩以上基地8个,百亩以上基地25个,形成了以102省道、呼凉路、河西路沿线为主的三大蔬菜种植带,蔬菜产业从建设规模、建设进度及投产达效上,均走在呼市各旗县区前列。建成万头奶牛牧场两个,整合扩建中小型牧场30个,建立奶业合作社22个,奶牛养殖实现了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根本性转变。

通过集中规划建设73.9平方公里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赛罕区加快构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支撑、产加销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赛罕区还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生态园、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乡村游、采摘游,为富民增收另辟蹊径,建成了都市现代农业园,重点打造了8家农业主题休闲园、20家农家乐,形成了蔬菜种植、观光采摘和休闲度假互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张张农产品名片不断翻新,一个现代化农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绿色工业迈向“高精尖”

大项目有了!大平台建起来了!大产业集群初显了!经过“十二五”期间的项目储备、开工、投产、达效,赛罕区正铆足干劲做好了这篇“大”文章!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产业链得到延伸,高新 科技 产业日新月异……赛罕区,正以全新的产业结构迎来了经济发展逆势上扬、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发展大步向前的大好局面。

五年来,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0亿元,培育形成了光伏材料、石油化工等在自治区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集群。单晶硅和多晶硅产量分别达到2万吨和5000吨,光伏电站形成300兆瓦以上产能,欧晶科技在新三板上市,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44亿元。开工建设投资60亿元的中环光伏单晶硅四期项目,建成后单晶硅年产将达到5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单晶→晶片→太阳能电池→高效光伏电站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天野化工6万吨聚甲醛等项目先后投产,实现产值813亿元,中石油呼和浩特分公司成长为自治区第一税收大户。

金桥开发区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建成区面积达到13.6平方公里,具备了承载投资1000亿元以上项目的能力,入区工业企业达到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3家增加到32家,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首府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现代服务业开动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赛罕区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6:31.7:64.7,工业比重由24.1提高到31.7,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产业格局,现代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

积极推进城区东部金融总部圈和中心城区商贸服务圈建设,首府东南新商业中心初具规模,服务自治区和首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商务办公、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业态更加丰富,万达广场、维多利摩尔城、上海鹏欣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集商贸、住宅、办公、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重点项目先后投入使用。金融和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明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逐步壮大。利丰汽车公园项目加快建设,集汽车销售、展览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西北地区最大的物流园区沙良物流园区正式投入运营,二期工程稳步推进。城发金河物流园区基本建成。新华文化产品物流园项目开工建设。依托白塔国际机场、火车东客站、绕城高速路、京藏高速路、呼朔高速、铁路三四线,初步形成了空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网络。10万平方米的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开园,入园企业达到281家,成为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民生关怀筑起幸福生活

老百姓追求的幸福是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各项目标要求也随着提高。但幸福的感觉却要体现在民生中、关键处、细节上。怎样让城乡老百姓感受到幸福,成为赛罕区区委、区政府近年来着力追求的目标。

楼靓了、路畅了、下水不堵了、冬天暖和了……昔日脏乱差的小区,变成“花园小区”。在赛罕区祖光小区居住了20多年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老旧小区改造,把咱的老房子改成了好房子、暖房子,党和政府真是把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政绩?什么是执政为民?赛罕区的决策者们有自己的解读:新楼广厦固然要建,地方财政收入固然要考虑,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更要办好。为此,赛罕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和谐文明的社会中,创造并充分享受到高度文明和社会富裕成果,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近年来,赛罕区把扎实推进文化、卫生、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作为民生工作之本,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民生社会领域累计投入84.4亿元,切实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

有一个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有一个空气清新的家园,是现在许多人向往的事情。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居住条件,赛罕区积极承担首府“城市建设主战场”重任,着眼长远,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城乡建设,城乡环境和功能明显优化,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

党建工作夯实发展基础

近年来,赛罕区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持续推进,为赛罕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提高了管党治党规范化水平。积极落实各项整改措施,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历年承诺为民办的实事全部兑现,切实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全力抓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制定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承接上级的审批服务事项清理整合、财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10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自治区、市在赛罕区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等6项试点任务成效明显。

“十个全覆盖”托起幸福梦

家住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的白润虎现在“坐拥”一套新砖房,承包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自家的采摘园经营得红红火火,小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其实,不只是白润虎,自从“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现在整个村子的人都“活套”了起来,种地不误做买卖,有开门市的,也有开采摘园和农家乐的,招牌就是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现在在赛罕区广大乡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也是越来越多,运输方便,不愁销路,拼个好“钱途”不在话下……

而这只是赛罕区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

改善民生,凝聚民心。自2014年以来,赛罕区举全区之力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投入50多亿元,推进92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和16个村的生态移民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根本改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十个全覆盖”让赛罕区广大农村牧区实现从物到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化生活全覆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危房、道路、社保10项工程都要全面建设,一个都不能丢;所有农村群众都要覆盖到,一户都不能少。

一条变革的脉络勾勒出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碑,开启着未来五年的雄伟蓝图。赛罕区,这颗镶嵌在塞外青城上的璀璨明珠,以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开启“十三五”的新起点上,沐浴着两个“百年”伟大中国梦的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记者 刘军 通讯员 胡海波)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