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我市部分蔬菜市场走访时看到,蔬菜不仅品类繁多而且新鲜。市农牧业局农技人员说,这些蔬菜大多来自我市的设施农业。10年来,我市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保持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1.65万亩,提前一年完成市委、市政府规划的目标——“十二五”末即2015年实现百万亩的发展目标。
我市设施农业占自治区设施农业面积的44.8%,居自治区之首,已成为全区农业生产中经济效益最好、 发展速度最快、促进农民增收最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同时,我市纳入《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是东北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中,日光温室65.5万亩,塑料大棚36.15万亩。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总产量438.5万吨,其中设施蔬菜产量 412.85万吨,食用菌产量22.4万吨,瓜果合计产量3.2万吨。总产值134.46亿元,全市人均增收2923元,农牧民人均增收3841元。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蔬菜集约化育苗场12处,年育苗量超过5000万株的育苗企业1家。全市年育苗量1.17亿株,主要品种有番茄、辣椒、西甜瓜,产品除供应我市外,还供应辽宁、河北等地。
我市设施农业以抓好规模小区建设为重点,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拓市场,全市有设施农业的乡镇占80%,相对集中的规模小区不断出现。到目前,全市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小区1741处、千亩以上小区245处、万亩以上园区6处,一系列特色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域相继出现。
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37个,年交易能力144万吨。共有173家经济作物农业合作社,具备无公害认证的近百家,有22个无公害蔬菜品牌获得商标认证。蔬菜瓜果经济合作组织57个,专业蔬菜经纪人近万人。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17个,消化新鲜蔬菜3.73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态势。
我市设施蔬菜生产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日光温室大宗蔬菜年亩纯收入达到3至4.5万元,塑料大棚年亩均收益15000元左右,设施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渠道。在以蔬菜生产为主要种植模式下调整设施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油桃、葡萄、薄皮甜瓜、食用菌、鲜切花卉等多种种植模式,设施农业向多元化发展,开拓了设施农业增收新途径。
如今,全市乡镇产地批发市场众多,其中成规模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7处,产品远销北京、山东、广东等省市和个别口岸城市。
[责任编辑 张睿 ]
赤峰市设施农业十年发展成效显著 -
呼和浩特14:20 06.01.2015 内蒙古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