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金融扶贫覆盖全市692个重点贫困嘎查村
赤峰市金融扶贫覆盖全市692个重点贫困嘎查村
2015年,赤峰市金融扶贫继续以嘎查村为建设单元,以贫困户为贷款主体,以发展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强工作协调,广泛宣传动员,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15年11月末,赤峰市新发放贷款9.05亿元,其中农牧户贷款8.85亿元,企业和合作社贷款0.2亿元。农牧户贷款覆盖10个旗县、296个嘎查村、17975个农牧户、52843人,其中贫困户7442户、贫困人口22976人,贫困户比例占43.78%,新建立联保小组5138个。2015年,全市转贷9.48亿元,覆盖19859个农牧户、61482人,其中贫困户8583户、贫困人口26598人。一年来,赤峰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其他四大类扶贫项目,22个子项目。种植业发展日光温室625亩、大棚6254亩,种植露地蔬菜1550亩、粮食260096亩、其他特色种植17050亩;养殖业发展养牛28985头、养羊419587只、肉驴1930头、禽类7.3万只;林果业发展葡萄400亩、其他林果种植1016亩。其他方面购置农机具67台套,建设圈舍25775平方米,发展食用菌481亩。
市、旗县区两级党委、政府将金融扶贫工程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各旗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对金融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面落实了责任制。各苏木乡镇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嘎查村按照工作职责,在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监督、贷款回收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小组的作用;市扶贫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的通知》,对风险补偿资金的拨付、与农行的协作、解决贫困户的担保难问题和组织开展市级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与农行的工作协调,推进工作开展。坚持联络员制度,及时沟通工作开展情况,与农行组成了联合督查组,解决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市扶贫办和农行两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项目工作;推广先进典型,促进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强农贷”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合理设置组建联保小组,2户贫困户联1户非贫困户,或3户贫困户联2户非贫困户。积极推广政府担保金担保、苏木乡镇政府担保、保险公司担保、村委会担保、借款户3—5户联保、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的“六担保”模式。对金融扶贫没有结组的贫困户实行结对干部担保。通过典型推广,有效地推动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的开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贷款风险。赤峰市坚持五个原则选好项目村,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确定扶贫产业项目,坚持 “六必须”确定项目户,组建联保小组实施、管理和监督项目运行。举办技术培训班,搞好技术服务,跟踪指导,保证项目户的收益和产业的发展。
赤峰市以扶持扶贫主导产业为重点,围绕年度脱贫目标,安排扶贫项目资金,落实扶贫责任。项目共覆盖全市692个重点贫困嘎查村,66230户213981口人,其中贫困户40913户、贫困人口125383人。到户项目覆盖全部为贫困人口,覆盖非贫困人口主要是集体受益项目、五户联保杠杆式扶贫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507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1140万元,目前已到位30285万元,到位率97.25%;整合各方面资金11148万元。全年完成节水灌溉71078亩,建设温室大棚8571亩,购买基础母羊98013只,购买基础母牛15628头,建设圈舍327652平方米,其他种养业项目完成投资9176万元。各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除了把项目资金直接用于种养殖业外,部分项目村还采取了杠杆扶贫、先建后补、担保贴息等方式,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内蒙古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