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有个洪福寺

10.10.2015  18:01

  洪福寺

  旧时的哈达街,“商贾辐辏,肩摩毂击,檐牙相错,庶民殷阜”,是热河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那时,赤峰九街三市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最盛时多达三千余家,整个城市到处弥漫着铜钱的“香味”,金钱至上,财富为上,全民经商。对于商人来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经营成功与否除了商人的谋略之外,在一个商品经济发育不成熟的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重农抑商”的大社会环境下,商人阶层是一个弱小的群体,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只能是乞求神灵的护佑,于是,一个专门为商人保驾护航的财神爷便被创造出来了。大凡商家店铺,在其最显著的位置都供有财神爷的塑像和牌位。一旦商界在社会上积累相当多的财富之后,必然要集资修建一座财神庙,供奉商界共同顶礼膜拜的财神,希冀财神爷的圣世灵光普照所有经商之民。

  赤峰的财神庙坐落在五中街东头路北,有一个很吉祥的名字“洪福寺”,取洪福齐天之意。商人财发得再大,钱挣得像金山银海,最后还不是归结为“幸福”二字,如果幸福的都顶了天了,都溢满天下了,也就圆满了。所以说,将财神庙取名洪福,既避免了财气的俗,又求得了幸福无边之广大,文雅与祈福相接,应出自于高人之手。

  财神庙内供奉的并不仅仅是财神本尊,还塑有火神、福神、药神三尊神像,并且不与财神搭伙,而是单独建殿供奉。火神是避免商家店铺遭受火灾的保护神。商人最怕火灾,一旦店铺失火,不但性命难保,而且财产顷刻间灰飞烟灭,沦为赤贫。药神是保护商人身体健康不得病,不遭瘟疫,长寿颐年之神。而福神是保佑商家阖家幸福,生活美满,天下太平,丰衣足食的福祉所在。另外,在财神爷两侧还安排了四尊护法天神,以武力保佑商民免遭兵祸。总之,一座财神庙几乎将商人所希冀的理想社会都包容在内,在众神的护佑之下,“财源茂盛通四海,买卖兴隆达三江”,庙内供奉的神仙是商人的福祉所在,同时也应了寺庙的名称“洪福”的主题。

  财神庙始建于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2月,是哈达街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比号称哈达街第一寺院老爷庙(兴教寺)还要早上一年。洪福寺在赤峰街属于第二大寺院,但是其建筑奢华程度和精工细作的建筑工艺而言,老爷庙可差得远了去了。就华美而言堪称赤峰之最。从现在残留下来的财神庙老照片中,财神庙那层层叠叠的斗拱,精美绝伦的彩画实在是令人震撼,足见赤峰商界对财神的虔诚和良苦用心,也是赤峰商界财力称雄热河的真实再现。

  财神庙建筑主体占地三亩,寺门正对着一个封闭的大广场,可容纳五千人的庙会活动。广场的正门不是开在正南,而是开在西侧,正对着庙门南端正中建一大戏楼,戏楼分为前后二部分,前面为演出用的戏台,后面为化妆间,顶部为歇山式九脊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戏楼正中高悬一巨匾,上书“作如是观”四个楷体大字,相传为乾隆爷所题。乾隆皇帝东巡时,曾多次驻跸乌兰哈达,可能在财神庙戏楼看过戏,受到赤峰商界的盛情款待,故而为财神庙戏楼题记。

  当时的哈达街共有财神庙、老爷庙两座戏楼,一南一北对峙而立,成为街区主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日,财神爷生日和关老爷生日的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几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届时,来自京津沈地区的落子戏名角纷纷粉墨登场,一展才艺,连演三天。哈达街全民出动,万众云集财神庙,一睹为快。商家也借此搭起席棚做生意,卖小吃的,耍杂耍的,算卦的,练武把式的,均在此打场穿梭。戏台上高亢激扬的唱腔,台下呐喊声、助威声、叫卖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称得上是一场文化盛宴。

  其实,寺庙内的戏楼从本意上讲是给财神爷建的,戏也是唱给财神爷听的。你看,财神庙的戏楼是个倒坐子,戏台正对着财神殿,财神才是听戏的主要观众。所以说,大凡庙会举办的戏曲活动,一律冠以酬神之名。比如财神爷生日到了,商家为感激财神爷一年的辛勤护佑,唱戏三天,为财神爷过个热闹的生日。这与旧社会富家过寿宴请名角唱堂会是一个道理,以至于内地的一些富豪巨贾都在大宅里建戏楼,以供喜庆活动之用。说到底,给神仙过生日唱大戏,泥塑的神像是听不到的,只不过是借此表达商人的心愿祝福而已。你请的名角再高,唱腔再声情并茂,财神爷的泥像也不会露出一丝一毫的笑容,而真正娱乐的受众面还是肉眼凡胎的普罗大众,他们与神同乐,与神同在,在人间烟火中使生活变得愉悦精彩。

  在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分层明显的旧社会,看戏也分三六九等。权贵阶层享受包厢雅座,平头百姓只有拽着脖子看的份儿。在财神庙戏楼的布局上也显示出这一点:正对着戏楼的庙门两侧的围墙被修成了厚实宽大的雉垛城墙式,演戏时摆上桌椅即可成为次一等的雅座;围墙上的过道还直接勾连钟鼓楼,钟鼓楼在演戏时也变成了贵宾的雅座,这一高高在上的建筑既充当了庙门,又具有了观戏雅座的功用。而平头百姓们全部集中在广场上观戏,来得早的站在前面,来得晚的站在后头,个子高的占身材优势,个子矮的只能翘着脚拽长脖子,再矮的只能脚底下垫几块砖头,夏天顶着毒太阳,冬天寒风刺骨。在当时缺乏文化娱乐的时代,人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财神庙既为商家集资所建,也必然为商家所公用,每年除了祭祀活动以外,这里还是商界主要议事场所。到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各路商帮势力做大,以籍贯为纽带的结社组织相继建立,出现了以山西太谷、祁县、平遥、晋中金三角为核心的晋商集团组建的太原社,并附带有一部分河南籍商人;以河北省和山东省商人为主的饶都社;以赤峰地区和喀喇沁旗商人为主体组建的忠义社,这三大结社组织将财神庙内的西厢房作为办事机构,财神庙便有了另一个重要身份同乡会会馆的职能。旧时,同乡会馆作为同乡籍商人联谊交际,提高凝聚力的主要场所,除了开会吃喝以外就是看大戏。在中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同乡会馆几乎都建有戏楼,以作联谊之用。每逢同乡商家有重大喜庆之事,就请戏班子在财神庙戏楼唱戏庆贺,邀请著名乡绅和同乡观戏娱乐,因此,财神庙唱戏的场次要比老爷庙戏楼多得多。

  财神庙戏楼除唱戏以外,还是赤峰街主要的公共集会场所之一,政府公布的重大决议,重要的大会会场都选在戏楼广场上举行。解放以后政治活动集会较多,财神庙戏楼广场成为市政府开大会的主要场所,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大会,也是在戏楼广场上召开的。老照片留下的还有声援抗美援朝大会,土地改革斗地主,镇压反革命集会等等,都留下了财神庙戏楼的影像资料。1958年以后,随着盟体育场和影剧院门前广场建成,财神庙戏楼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了财神庙小学的大操场。

  财神庙戏楼广场平时没有庙事活动时,就那么空闲着。十分清冷并不为人所注意。寺庙周边五中街和蜡杨一带是回族同胞居住区,庙院子便被利用起来,作为屠宰牛羊的场所使用,没成想,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这里却发生了一件震惊赤峰街的凶杀事件。意味深长的是,其起因是以神的名义而发生的。

  1900年初春,义和拳运动首先在山东一带兴起,并迅速向全国蔓延,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烧教堂,杀神父,清除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清朝政府当时被西方列强打压得喘不过气来,便顺势借助义和拳抗击西方列强。义和拳是一种具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武力结社组织,设神坛,念咒言,号称通过练神拳,念符咒就可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竟然忽悠的连慈禧太后都深信不疑。

  1900年5月,从山东过来的义和拳在赤峰街安营扎寨,一支以老爷庙为据点,赤峰的义和拳共有两支队伍,一支以财神庙广场为据点。占据财神庙的一支义和拳号称正宗,系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并掺杂了一些八沟道一带的热河民众,大约三百多人,他们在财神庙门前的两个旗杆上挂了两面狼牙大旗,一面上书“扶清灭洋”,另一面书“扫胡除北”。这两句口号自相矛盾,“扶清灭洋”是指帮助清朝政府扫除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而“除胡扫北”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胡是指北方少数民族,扫北是指中原汉族王朝发动的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反攻,表现了义和拳运动的多面性和不成熟性。义和拳的另一派是以赤峰县境内受义和拳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组织,人数大约二百五十人,主要以老爷庙戏楼广场为据点练习拳术。

  义和拳运动兴起于赤峰之后不久,两派联合起来将赤峰街天主教会所和周边地区的天主教堂全部焚毁,仰仗慈禧老佛爷支持,横行街市乡里,最后发展到大闹县衙门,勒索县衙供给肉、面、粉条,并提供钢刀二百把,限期三日,否则杀无赦。吓得赤峰县官大老爷陈赓扬哀告乞怜,屁滚尿流。义和拳称雄于世之后,又引起了内讧,两派互相指责对方是伪冒,大打出手,兵戎相见;民众也难辨真伪,要求以正视听。外来派声明,要在财神庙广场举行刀枪不入实地演练,以昭示其正宗法术。定下现场演示那天,赤峰街好事老乡数百人,齐聚财神庙戏楼广场。外来派的大师兄立好神坛,口念咒语,打了几套神拳,便命一孩童立于庙门之东,并为孩童上好拳神,怀里放上符咒,神灵附体于孩童之后,小孩便拥有了金刚之身,刀枪不入。立于孩童五十步的射击者是孩童的舅舅,是义和拳的神勇,开枪之前,舅舅也怕枪弹不长眼伤掉外甥,故在瞄准时将枪口抬至外甥头顶上方。意想不到的是,弹出枪膛以后正中孩童脸上,孩童立马脑浆崩裂,倒地毙命。原来这把手枪是铜帽击发的前膛枪,枪管短粗没有来复线,属于滑膛枪,装置的铅弹体重射速低,所以铅弹出枪口弹道一路走低,本来瞄准星抬得很高,但是没有考虑弹道的因素,以至于歪打正着,一枪要了小孩的性命。

  孩童当场毙命,全场哗然,义和拳刀枪不入之谎言不攻自破。坛主大师兄一看露了馅,还出了人命,假作镇定,装模作样来到孩童面前,说孩童没死,只不过是安睡片刻,明早就起来了,告慰观众不要声张。随后便将孩童抬到庙内藏起来。孩童的舅舅懊悔不已,又不好回家向家人交代,也藏入庙中。

  毕竟纸包不住火,县令派去观看刀枪不入的六班衙役暗探火速回县衙报告。县官立即派六班捕快强入庙中,守住出入口。孩童之母闻讯后到庙中找孩子,见到孩子尸体后大哭,向大师兄索命,又跑到县衙击鼓鸣冤。县官一看时机成熟,下令捕快捉拿大师兄等主要坛主归案。另一派一看捅了娄子,吓得各自逃散。其后,清政府庚子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转头把枪口对准义和拳。赤峰地区的义和拳在清军和蒙古王府武装的联合进剿中,以失败告终。

  照常理说,财神庙属于行业神庙,应由行业协会管理,奇怪的是,寺庙的管理权却交给了佛教协会,管理寺院的是佛教僧侣。赤峰著名的高僧张海峰就曾担任过洪福寺的主持,对佛教音乐颇有研究,1980年代曾经发掘整理演奏过“赤峰雅乐”。佛教僧侣如何管理行业寺庙,令人费解。况且,洪福寺内连一尊佛像都没有,佛教和行业神怎样布置,如何开展佛事活动,这些现在看来难以处理的事,可是在当时的赤峰是小菜一碟,大家都这么干,所有寺庙都是儒、释、道、神不分,大家和平共处,是神就拜,就烧香,就磕头。更奇的是,在财神殿后身正中建有一抱厦,抱厦内竟然供奉着一根老虎尾巴,与财神殿的风格颇不协调,但是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原来它是避邪挡煞气的镇物。老虎号称百兽之王,具有镇服一切妖魔鬼怪的神威。商人在从业中总免不了商运被煞气所冲,导致买卖不兴,总走背字。到洪福寺中拜一拜老虎尾巴,便可虎神当道,煞气顿时消解。总之,洪福寺可算作一个宗教大熔炉,只要有需求,什么样的神仙都可以往里头装,有实用价值就行,没有任何宗教教派的门户之争。

  二十世纪的初叶,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开办新式洋学堂,赤峰绅商学界闻风而动。但是地皮紧张,又没有朝廷拨款建学堂,只能是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条件办学校。1904年,赤峰绅士、商户集资一万两白银充作办学经费,利用文庙、鲁班庙、马王庙的房舍建了四所初级小学堂。1907年,又在境内建了11所小学堂。洪福寺最后一进大殿的西配房三间成了财神庙初级小学堂的教室。仅剩东配房由僧人居住,前面主殿两侧厢房的东殿房用做伙房,西厢房则为行会的办公机构,尽管办了小学校,宗教活动并没有受到影响。民国时期,财神庙学校成为县立第二国民小学,东西厢房相继被占以扩大招生。伪满时期,财神庙小学改名为财神庙国民学校,主要是女子教育为主。解放以后,洪福寺神像尽除,全部用作学校教学房舍,成为赤峰三小的教室,所有的殿堂、戏楼、配房、厢房都被改成了教室和老师办公用房。1966年“文革”爆发,财神庙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洪福寺古建筑的所有砖雕彩画全部被砸烂,但主体建筑尚未破坏。1970年代学校搬迁合并,洪福寺旧址归原赤峰市的教育房产所管理,后来所有古建筑被彻底拆除,原址上新起了一栋大楼,赤峰街最辉煌的古建筑就此烟消殒灭。如今人们只能在老照片中寻觅洪福寺的影像,一座塞北蒙东第一工商城市的辉煌印记。(图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