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01.08.2018  03:02

  实战训练

  

  对抗(资料图片)

  

  卧姿射击(资料图片)

  文·摄影/记者 郝儒冰

  这里冬夏地表温差110摄氏度,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赤地千里,荒无人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合人类生存地区”,有人说“没上过月球,就来额济纳走一趟”……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武警内蒙古总队额济纳中队的官兵却像千年胡杨一样扎根于此,保卫着祖国北疆,被誉为“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营房变迁

  6月28日,记者从阿拉善左旗出发,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武警额济纳中队。随着汽车的深入,眼前的景色逐渐变得荒凉,杂草越来越少,满眼都是“沉默”的沙丘。在阳光的炙烤下,固沙用的黑轮胎散发出浓重的胶皮味。

  走进额济纳中队,营房内干净整洁,院中菜地硕果累累。在一片已经蔚然成阴的小胡杨树上,挂着写满战士心愿的认养牌。

  “2003年我在这里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旧路还没有修,被称为‘搓板路’,需要坐两天车,中间在镇里住一宿,一路颠簸,感觉要被‘墩傻了’。”阿拉善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聂勇胜告诉记者,额济纳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营房没有空调,连院内活动的警犬都得过热射病。夏天战士们训练前,要用水把服装浸湿,一出门身上就会腾起水蒸气,发出“滋——”的声音。

  额济纳中队驻扎在巴丹吉林沙漠上,最早时的驻地只有两条油路和几座土房,没有达标水源,因为常年饮用苦碱水,一些战士患上脱发、曲指等病症,后来只能靠驼队从远方拉水。为了给营房添绿,面对地表70厘米厚的岩土层和30厘米厚的盐碱结晶,官兵们从20公里外的河槽扛土,从洗漱、做饭中“”水灌溉……

  靠着一代代官兵的倾力付出,如今营房井然有序,成为了附近闻名的沙漠绿洲,战士们也喝上了达标自来水,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守护一方

  额济纳不仅有荒漠,还有世界闻名的胡杨林。每年胡杨林最美的时候,游客云集,为这个人口不足4万的边陲小城增加了较大的安保压力。

  “由于人流量过于密集,几乎每年都有游客失足掉入水中。”阿拉善支队参谋长王慧成告诉记者,2006年10月,一名小男孩在额济纳旗二道桥掉入4米多的水中,霎时被冲出70多米,当时在现场执行安保任务的中队长侯旭明急忙跳入湍急的水流,在胳膊被水中巨石割伤的情况下,奋力将小男孩托出了水面。

  官兵们还曾不顾安危,在沙尘暴中帮当地的蒙古族老乡找回被风沙吹散的羊群;为了保护居延绿洲,主动承担了“万亩林网”计划中地质条件最差的3公里路段的植树任务,为了挖一个树坑,官兵们用凿子凿,用钢钎撬,步行十几公里,将树苗和水袋背进机动车都难以行进的路段,为额济纳留下一片宝贵的防风林;为驻地敬老院老人换煤气、搬煤块、换灯泡、洗衣服、送去京剧、豫剧光碟;集体募捐;资助失学儿童;救助贫困大学生;为贫困户送去“奶山羊”……

  守护一方,军民情深。

  反恐作战能力强

  作为环疆进京的西部第一道卡口,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边陲要塞,全国第四大陆路口岸,额济纳中队驻守的是自治区西大门,必须有过硬的独立反恐作战能力。

  2017年年底,中队扩充了应急排,收集整理国内外经典反恐案例,每周组织战力分析、战法研究,在沙漠里训练5公里负重跑,在戈壁滩上练搏击,在红柳林里练搜捕,在风雪地里练潜伏,在沙尘暴里练瞄准,摸索出一套“沙漠追击1000米,戈壁一枪要毙敌,胡杨林下多变幻,红柳林里靠协同”的实用战术。

  5月27日,额济纳赛驼场硝烟弥漫,阿拉善盟“猎鹰——2018”反恐实战演习在此打响,这是G7京新高速公路贯通以来的首次反恐演习,额济纳中队官兵在演习中迅速出击,封控环疆环边要道,在模拟恐怖分子挟持人质逃入火车站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官兵们精准侦查,立体突击,排除爆炸物,歼灭恐怖分子,成功解救人质,被誉为“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重视实战化训练

  记者了解到,额济纳中队距离阿拉善盟支队机关640公里,距离最近的兄弟单位也在700公里以外,最快增援都要7小时以上,为了增强独立作战能力,额济纳中队对官兵进行实战化训练非常重视。

  “我们经常举行沙漠徒步越野训练,全副武装40多斤,靠一小瓶水,在大漠里绝地求生,”96年的列兵吴春舰来自河北沧州,是一位大学生士兵,面容清秀的他已经入伍一年,他告诉记者,沙漠里跑步不易使劲,最好踩着队友的脚印着力,第一个为大家开路的官兵,往往是综合素质最好的“领头羊”。

  刚来中队的时候,小吴练习持枪瞄准,寒冬里握着枪,眼睛瞄着靶,手心直冒汗,待放下枪时,才发现手心和金属质地的枪管“”在了一起,拿开手生疼。“为了练‘稳’,我们在枪上挂钢盔,挂水壶,握枪的手从颤颤发抖到稳如磐石,最终形成肌肉记忆。”小吴告诉记者,每个新兵的手肘都在练习持枪的时候磨掉几层皮,长出一层茧,这样才算入门。

  “我们经常在红柳林、胡杨林、戈壁滩上进行实战训练,根据口令,说卧倒就瞬间卧倒,衣服和皮肤被砾石割破是常有的事。在沙漠里练搏击,手掌着地,烫出一串水泡。战友们练习真人搏击,要求一招见血,拳拳到肉,大家彼此鼻青脸肿,以适应未来城市反恐的近身搏击需要。”小吴告诉记者,训练虽苦,但是战友都能苦中作乐,给家里打电话也是报喜不报忧,一是不想让家里人担惊受怕,二是已经习惯了这里的节奏。

  冲在第一线

  今年3月,额济纳中队在额济纳旗二号山检查站进行卡点勤务,13名官兵荷枪实弹。

  3月8日16时许,一辆牌照为蒙L24586的黑色尼桑车经过卡点,被警察拦下,司机一边僵持纠缠,一边猛踩油门,企图冲卡。中队八班副班长师旺旺一看情形不对,顺势打开阻车器材,将试图冲卡的车辆轮胎扎爆。司机随后打开车门,向马路东侧的戈壁滩逃去。

  中队官兵配合公安机关展开了追捕,经过40分钟的追击,终于在5公里之外的破旧房屋内发现了犯罪嫌疑人,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嫌疑人身上查出毒品500克,自制手枪1把,子弹41发。

  “不少逃犯都是末路狂徒,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但官兵们都奋勇向前,没有人贪生怕死。”副中队长徐华东表示,正因为战士们平时积极练兵备战,才能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冲在第一线,圆满完成任务。

  像胡杨一样扎根

  额济纳中队的官兵来自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多个省份。老话说“到了素海图,心里只想哭,过了清河口,扭头就想走”,许多人来到这里,面对漫天黄沙,第一步要克服生理关和心理关。

  来自海滨城市秦皇岛的下士孙志恒,入伍近4年。1994年出生的他刚来额济纳,连续流了一个月鼻血,见惯了大海的他第一次面对茫茫沙海。“额济纳一年七八级的大风天气有107天,在沙尘暴里训练是常有的事。”孙志恒告诉记者,自己和战友们已经琢磨出一套沙尘中呼吸的办法,用舌头抵住上牙膛,用口腔内的侧壁呼吸,可将沙尘对呼吸的影响降至最低。

  中队指导员康昊告诉记者,不少战友刚到此地都打过退堂鼓,有人甚至会装病。陕西入伍的战士小何初到中队时非常后悔,装上了病号。康昊了解到,小何父亲常年重病卧床,家里十分困难,便请求支队与当地政府联系给予困难补助,并在小何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中队官兵们凑的2400元捐款寄到小何家中,小何知道后,就像换了个人,摸爬滚打不怕苦,当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年底当上了副班长。

  “额济纳再艰苦,总得有人守,待得久了,就会像胡杨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融入这片戈壁。”康昊告诉记者,来到中队的新兵都会被额济纳的荒凉吓到,但是在中队待上一段时间,就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要调走,可以说是“来了不想待,待住不想走”。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