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之外,拿什么拯救文艺片?

23.05.2016  10:42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知名电影出品人方励的“跪求排片”,还真就跪出了黄金。上映9天后,原本无人问津的小众文艺电影《百鸟朝凤》成功逆袭,排片量从起初的1%增加到15%,票房突破4千万,总算在充斥商业大片的电影市场中争回一口气。

  然而,这次文艺片小胜带来的喜感颇有些怪异,让人觉得心里发酸。《百鸟朝凤》讲述了唢呐艺术在现代社会逐渐消逝的故事,堪称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曲挽歌,同时也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生前遗作。这样一部有情怀有诚意的电影,理应得到艺术和市场的致敬,却不得不以豁出尊严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怎能不让人唏嘘?

  不久前《大圣归来》制片人微博怒斥院线排片少的新闻还没有完全凉掉,如今又冒出了更奇葩的“跪求排片”。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今后文艺片的推广,都得不走寻常路?花花招数多了,观众也未必会一直买账吧。

  事实上,票房大卖不代表文艺片获得了成功,很多院线增加排片,并非是因为被制片人的“壮举”所打动,而是因为这一跪,制造了话题效应,其中大有商机。而在肯掏钱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中,虽然不乏文艺片的拥趸,但大多数人恐怕还是好奇心驱动。

  方励的这一跪,让人们看到了文艺片的尴尬凄凉。当前电影发行体制下,院线完全按照商业规律运作,排片必然寻求利润最大化。文艺片因其制作成本低廉,没星没腕儿,娱乐性较低,受众面较窄,必然遭遇歧视和冷遇。圈内很多片商甚至对“文艺”二字避之不及,因为一旦在宣传时被冠以“文艺”标签,就意味着在票房上被判了死刑。文艺电影的生存形势堪忧,前景让人乐不起来。

  拿什么拯救文艺片?在《百鸟朝凤》的故事里,唢呐的传承靠的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吃苦耐贫。而在商业规则主导的市场中,文艺片要生存发展,单纯要求电影人坚守阵地是不够的。正如著名导演姜文所言,“饱暖才能拍电影”,文艺片也要赚钱,否则都是空谈。

  从长远看,文艺片要在商业环境中突围,根本之道在于涵养文艺片生存和壮大的土壤,而这并非朝夕可成,单单培养足够的文艺片观影群体,就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策扶持和制度支持。不妨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政府补贴以及建立专门的艺术院线制度,保证文艺片的上映空间。

  我们期待,中国观众将来在大屏幕上看到的不只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也能看到更多具有人文情怀和艺术水准的好电影,唯有如此,中国电影市场才能实现多元繁荣、百花齐放。(江宏)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23日) 10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