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行】嘎查里的新牧民

23.07.2015  19:09

  原标题:嘎查里的新牧民

  努和日乐是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的一个嘎查。一段时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曾经因为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感到沮丧。

  作为土生土长的牧民,马向亨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整整36个春秋。他热爱自己的家园,整日琢磨着怎样能改善这片草原的自然环境。几年前,他向外地取经,在努和日乐嘎查建起了第一处网围栏。一年以后,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场出现在乌拉特草原上,风吹过来,像一片绿色的海。牧民们向马向亨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在他的带领和示范下,全嘎查迅速出现了一股网围栏热。

  随后,马向亨又对乡亲们说:“我们种草吧!种上草,不就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了吗?”然而,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没有“种草”这个概念。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马向亨在自己家的草场上划出了1000多亩地,种上了优质牧草。又在离草地不远的查干额日格河上筑起了一道简易石坝,在河与草地之间挖了一道渠,把河水引到草地里。有了水,牧草长势喜人。从这以后,马向亨家的牲畜再不缺草,天然草场也渐渐恢复起来了。

  有了马向亨的带头,牧民们也跟着开始种草。几年后,昔日裸露荒凉的草原重新焕发出生机。牧民们说,雄鹰没有翅膀就飞不上蓝天,他们一致推举马向亨为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人。

  马向亨热爱草原,更把草原上的牧民当作亲人。2005年冬天,一场罕见的“雪尘暴”袭击了乌拉特草原,暴风雪夹杂着沙尘,整整一天一夜,嘶吼着,翻腾着,在草原上任意肆虐,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度。

  马向亨坐不住了,他赶紧装上煤、粮、草料,要给被困的牧民送去。开着自己的客货车,他冲进了“雪尘暴”中,车陷住了,跳下去挖,手冻僵了,搓搓再干。车在坎坷中爬行,路在风雪里延伸。他赶到一个又一个乌素组,走进一个又一个牧户家里的时候,满身雪土,头发、胡子上结满了冰溜子,冻麻了的嘴已经张不开了。受困的牧民们收到他送来的物资,感动得都不知说什么好。

  在努和日乐,巴特尔家最贫困。巴特尔和妻子其木格为生活所迫,已经3岁的孩子,不得不送给别人家收养。其木格因为思念孩子,经常在月光下望着远处漆黑的沙丘,默默地流眼泪。马向亨知道后,找到巴特尔和其木格,对他们说:“我给你们承包100只适龄母畜,回来养羊吧。放养这些牲畜,每年能接好多羊羔子,还有羊绒。我什么也不要,3年后退还承包的羊就行了。”马向亨又为他们设计制造了一处约50平方米的房舍和80平方米的流动暖棚。夫妻两个精心饲养管理,这100只羊连续3年仔畜成活率都在95%以上,他们终于摆脱了贫困,真正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牲畜。他俩见人就说:“马向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我们一定努力劳动,尽快富裕起来,报答恩人。”

  马向亨就是这样一个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等灾难中,他积极捐款捐物,价值达1万余元。在家乡草原,他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带领10余名青年,自发组织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谁有困难就帮助谁。

  有人说,马向亨的作为真正体现了一名新时期青年牧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向亨自己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多大的利,而在于能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能为群众多办一些实事、好事。”(高祥)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