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木丁:算账“算”出来的牧业大户

04.12.2014  13:23

  在阿巴嘎旗那仁宝拉格苏木萨如拉塔拉嘎查一处草场上,一群膘肥体壮的“黄白花”牛显得格外耀眼,大概估算一下足有100多头。“这牛是养牛能手达木丁家的,走,到他家看看去,可有得好经验学呢”。正在走访牧户的苏木干部王青华兴高采烈地将记者引到了不远处的达木丁家。

  达木丁今年61岁,是阿巴嘎旗远近闻名的养牛能手、牧业大户,从他家的基础设施就能看得出来。一排整齐的标准化棚圈,包含6间暖棚,13间敞棚,贮草棚内储存着充足的捆草,几十只小牛犊在宽敞的棚圈里撒着欢儿,棚圈外机井、水槽等设施一应俱全。达木丁家现有改良的西门塔尔牛200头,去年出栏120头,收入96万元,纯利润40余万元。自从1999年开始调整畜群结构,引进改良牛品种至今,达木丁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彻底改变了靠天养畜的传统放牧方式,如今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说起这些年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经历,担任过20多年嘎查书记的达木丁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家1983年分到48头小畜,13头大畜,到1999年牲畜发展到900多头只,严重的超载放牧使草场日益恶化。一家三口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之基础设施薄弱,每年过冬都有大量的损失,那时担任嘎查干部的达木丁就产生了调整畜群结构,以养牛为主的想法。2004年,他卖掉了大部分小畜,开始从通辽引进西门塔尔牛,并购买优良种公牛进行品种改良,同时进行划区轮牧。2007年,养牛的效益开始显现,有着长远眼光的达木丁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更大胆地投入资金,一次性购进50头西门塔尔牛壮大规模,到去年,他的牛群发展到200头,对养牛的数量,达木丁早有规划,按照100亩草场养一头牛,19000多亩的草场上,牛的数量控制在200头以内。

  “数量不扩大了,但经济效益还要增长。”达木丁信心满满地说,今后要按照旗里提出的“放养+舍饲和质量+规模”的现代效益型方向,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如今的达木丁是阿巴嘎旗典型的牧业大户,有着成规模的牛群、完善的基础设施,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达木丁自己坦言,有了今天的成果,除了在转变观念上的坚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算账”算出来的。达木丁拿出了几十年来记的账,有的记在笔记本上,有的记在烟盒纸上,厚厚的一叠,每一笔生活支出和牧业投入都记得清清楚楚。从账目上看得出,生活支出上,没有一点浪费,甚至有些“抠门”。但在牧业投入上全是大手笔,为了提升抗灾能力,这些年,他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达到了200多万元,每年挤出钱来建设一点,直到2010年基础设施才全部完善。为了保证牛群的质量,达木丁更是舍得投入,每年春季,为了保障基础畜的膘情,都会集中舍饲3——4个月。账目上显示,2013年购买饲草料就投入40多万元。由于养牛方法科学得当,达木丁的牛在近几年旗里举办的赛畜会上,连续几届都获得了奖项。

  在牧业上从十几年前每年投入几千元,到现在每年投入几十万元,达木丁说,这些钱就是“算账理财”算出来的。在生活开支上,从来不浪费,他本人不喝酒,而且从来不组织参与铺张浪费的活动,平时仔细记账,注意节俭,这样就把钱省下来了。

  达木丁身体力行“算账理财”影响着子女,也是这样教育子女的,现在他把算账理财的任务交给了儿媳妇,他说,这种直接影响牧区发展的好习惯要延续下去。 ( 驻站记者赵海龙)

[责任编辑 魏佩 ]